人参的各个部位都有它奇特的功效

人参周身是宝,都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人参的参芦、参条、参须、参花、参叶和参子,虽同生在一株上,但是其功效主治却不尽相同。分述如下:

1

人参叶--解酒

“参叶虽禀参之余气,究其力,止能行皮毛四肢,性带表散,与参力远甚,惟可施于生津润燥,益肺和肝之用”。人参本身有生津止渴的作用,而其叶“禀其余气”,药力变弱。《纲目拾遗》指出其“补中带表,大能生胃津,祛暑气,降虚火,利四肢头目;醉后食之,解酲”。醉酒者的表现显而易见:四肢不用,呕吐反酸,可见胃气受损、脾不能主四肢是其重要症机,而醉酒者往往体表汗出不畅,亦是湿热留恋之象。人参叶“补中带表”的作用在此体现,肺与大肠相表里,胃肠有湿热,则热蕴肌肤,汗出不畅,故能针对病机,解酒养神。

2

人参芦--涌吐

《本草蒙筌》则记载其发吐痰沫。虚羸老弱,痰壅,难服藜芦,用此可代。而我们明明记得“十八反”中的“诸参辛芍叛藜芦”,而药力不如人参的参须,可以成为一味取代藜芦的涌吐药,补药泻用,尤为特殊。

3

参条、参须--性味与人参不同

虽然同属一株植物,人参偏补,参须则偏泻,而苦味泻燥软坚,甘能补益和中的“常规”药性理论略有违背,为何?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写道:参须……其为参之余体,力量薄弱,初不待言……若其末尾,则如丝如发,几于气味俱无,何能呈效?……若阴虚火升,肝胆之阳上炽,用此潜阳降火,尤为相宜。参须药性偏于下行降泄,难道是一种“物极必反”阴阳转化的具体表现?

4

人参子--发痘行浆

人参的果实叫做参子。参子具有极弱的补益作用,除此之外,尚可用来“发痘行浆”。据文献记载:“凡痘不能起发分标行浆者,药内加参子,后日无痒塌之患。”可见参子曾作为痘科要药,但后世已很少使用。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人参子,如腰子式,生青熟红,如小黄豆大。凡痘不能起发分标行浆者,药内加参子,后日无痒塌之患。俗话说“诸花皆升,诸子皆降”,而人参子却可宣发肌表而发痘,又与“诸子皆降”的通常情况不同,可见人参系列药材的特殊性。

5

人参花--芳香开窍

《中药志》:用红糖制后,泡茶次,有兴奋作用。古代医籍对其的记载较少,或许是过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cane.com/rsff/9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