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患儿体内两颗结石,医生妙手成功取出1

年10月28日,医院医联体单位转运来我院的一例1岁5月、体重仅11Kg的患儿小轩轩,因反复呕吐、皮肤粘膜黄染、尿色浓茶、医院就诊,考虑梗阻性黄疸,B超检查提示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并胆总管扩张,医生及家长均诧异: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有胆管结石?医院建议转我院进一步诊治。提前联系绿色通道转入消化科病房,经过详细询问病史、查体,结合外院检查,考虑胆总管结石并胆管扩张诊断明确,进一步MRCP提示胆管扩张并结石,面对这种疾病,内镜下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但是轩轩年龄偏小且瘦弱,如何选择内镜及内镜附件、采取何种麻醉方式及并发症预案等等,都是摆在医生面前的一道道难关。经过充分的术前讨论、积极准备,与家长取得充分沟通后,消化科准备在内镜下行微创手术,以达到诊断及治疗。

两天后手术开始,十二指肠镜顺利通过幽门,但曲直十二指肠过程困难,经过调整,十二指肠乳头选择性胆管插管,导丝却很容易进入胰管,选择双导丝方法,终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术中肝内及胆总管充盈缺损,胆总管扩张明显,提示肝内胆管、胆总管结石可能,未提示胰胆管发育异常。经术中快速判断,下一步开始内镜下取石,取石气囊反复尝试不能取出,给予胆管括约肌扩张,再次使用取石网篮尝试,终于顺利取出一枚大小约1cm的黑色圆形结石,结石取出的那一刻,导管室内的所有医护人员激动不已,但是术中再次尝试取出另一枚肝内胆管结石,位置较深,反复尝试不能取出,考虑麻醉时间果断停止手术,为防止术后胰腺炎发生,置入双猪尾胆管支架一枚,胆汁排流通畅。术后第二天小轩轩颜面部黄染明显消退,复查肝功能转氨酶、黄疸指数神奇般明显下降,术后五天黄疸消失,经口进食顺利,大便转为黄色便,孩子治愈出院。医生告知轩轩家长,半年后复查,随时有不适立即就诊。

第一次手术内镜及X线图片:

术后半年,小轩轩再无黄疸腹痛,体重也增长了,复诊发现孩子腹部X线片提示胆管支架仍然在位。完善术前检查及术前各项工作准备,再次行ERCP手术尝试,取出支架,同时另一枚0.5cm黑色肝内胆管结石也取出,手术成功,两枚结石终于完整排出体外。

第二次ERCP手术内镜及X线图片:

两次ERCP手术虽然对于小轩轩经历两次麻醉,但此项技术对于1岁左右的低龄儿童,技术本身加上操作难度可想而知,医院消化介入团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团队充分术前评估,手术内镜附件完善准备,以高超的技术圆满完成小轩轩的诊断及治疗,目前孩子复查各项指标正常。

今天,我们简单给各位宝爸宝妈做个科普,ERCP技术到底是什么呢?

小儿胰胆管疾病并不少见,病因复杂,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疾病需外科手术治疗,不仅改变患儿自身原有解剖结构,还对患儿后期影响很大。随着成人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管疾病诊断和治疗得到广泛的应用。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指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由活检管道内插入造影导管至乳头开口部,选择性插入胆管或胰管,经造影管注入造影剂,借助X线透视下,以显示胰胆管的技术。用于诊断,并能进行内镜下取石、扩张等操作,由于ERCP技术不用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外科手术少,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已经成为如今儿童胰胆管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

但是儿童ERCP技术开展受发病率低、操作机会少及儿童消化道管腔狭窄的限制,开展难度较大,全国能进行此项技术的单位较少,对该技术的了解及接受度均较低,再加之儿科医生整体对此项技术的不了解,该技术在儿科领域发展缓慢。医院消化介入团队在成人ERCP专家悉心带教下,医院进修学习,背靠全国儿童内镜培训基地的地位,通过接近十年临床病例不断总结积累及技术学习摸索,规范术前讨论、疑难病例请教成人专家、疾病影像阅片诊断能力、围手术期管理能力、特殊用药管理经验、内镜介入护士操作配合、病房护士术后护理管理、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及儿童麻醉管理等等多方面,在医院普外科手术团队的保驾护航下,完成了一例例胰胆管疾病患儿诊疗,为外科医生手术治疗提供诊断依据,同时也很好的解决患儿问题。

消化介入团队技术过硬,填补了我院该项技术的空白,在儿童胰胆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除本省病人外,来自全国其他省市的病人也接受了此项技术治疗,科室团队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制度管理规范严格,对病人随访管理有一套成熟经验,通过建立ERCP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cane.com/rsgz/8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