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宝之首的人参,一直以显著的疗效及昂贵的价格被人们所推崇,而且还有着浓厚的神秘感,由于其非常稀少而被人们视为宝。这一现象已经持续许多年了,因为近年来“林下参”的大量种植,已经初步缓解了市场的供需矛盾。
人参,过去东北人就叫它棒槌。
辽东村民在大山中捡到宝——“棒槌草”前天,在我县的老边沟景区拍片,遇到一大家子几口人,其中一位中年男子拿给我一样东西看,问我;“大叔,您认识这是什么吗?”
我接过来,稍一打量,只见是一个死去类似茧蛹的昆虫,在它的腹部长出许多小蘑菇出来,立刻告诉他,这是“棒槌草”,我说你这回捡到宝了,不是说它有多值钱,而是它非常稀少,非常难得。
何谓“棒槌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我二十多岁,在上大山伐木中,村里的一位老前辈,过去经常“放山”(上山挖人参),非常懂山里的事情,只见他拿出了刚捡到的一只死了的昆虫,后背上长着这粉红色的小蘑菇,对大家说,这是“棒槌草”,是这只昆虫在吃了棒槌籽后,棒槌籽的药力这昆虫承受不了,在飞出一定距离后就会掉落身亡,之后不久就从昆虫的体内长出这种蘑菇来。
有经验的挖参人在捡到这种“棒槌草”后,就知道这附近不远处一定会有棒槌,根据附近的山势凭经验就能确定棒槌在哪一范围内,再下功夫寻找棒槌,而且准确率很高。
这种‘棒槌草’非常稀有,就是许多山里人也未必都见过,所以知道的人非常少,剖开它的腹部,里面全是粉状凝聚物,与外面的蘑菇相似,就像灌的白灰一样,可见其作用力非常之大,难怪昆虫会死亡。
我不是专家,还不能解释这是什么现象,但是暂时只能相信老辈人的说法,至少老辈人还对我们说了这回事,现在老辈人已经逝去了,这许多传说和信息也被带走了,所幸的是我恰好知道了一点点,而且能把它写下来,使它得以传承。
我七十多岁了,也已经是老人了,真心希望后辈们用点心,使我中华文化不要在我们手上失传。
这个是否与虫草有些相似?
接着说说“棒槌鸟”棒槌鸟
棒槌鸟多出自东北原始森林,以人参籽为食,每当棒槌(人参)籽红了的时候,就互相呼唤着“汪刚哥、丽姑”,人们都管它们叫棒槌鸟。是采挖人参的向导,哪有人参哪有这种鸟。有首民谣:要想挖参宝,得找棒槌鸟!
笔者曾经拍过“棒槌鸟”鸣叫的视频,拍摄于本溪县东营房的小石湖村,那里是我县最早开始种植林下参的地方,每年的七月下旬人参籽开始变红,这也是“棒槌鸟”最爱出没的时候。
这是拍摄于我县山城子红叶谷生态园的一组人参与棒槌鸟的雕塑
两只鸟就是棒槌鸟,它们口里含的就是人参籽。
乡亲们都说,它们就是汪刚和丽姑变的,有了它们,山上的棒槌才会永远挖不完。因为它们是专门种棒槌的,在它们叫的地方又往往有棒槌,所以就把它们叫做棒槌鸟。
再说说过去年代挖山参的故事:早年这里的人管人参不叫人参,叫‘棒槌’,东北有好多地名有带棒槌字的,如‘棒槌砬子’‘棒槌岭’等,都是以前曾挖过‘棒槌’。 上山挖人参的一般都是山里的农民,有单人行动的,也有几人自发组织的。一般要到很远的大山里去找,要准备带几天的干粮和咸菜之类的,要带火种,镰刀,雨具等,早年缺少火柴,使用‘火燫’,就是击打燧石引燃‘火绒’取火,早年的雨具是草编的‘蓑衣’,近年才有‘塑料布’。 每伙挖参的其中要有一位‘头’叫‘把头’,这人必须是有一定经验和身份辈分高的。 每到一地,凭‘把头’的经验,安排部署行动。 人参喜阴,多生长在山的背坡,而且要求一定的海拔高度,在东北长白山的主干系的北坡,就非常适宜生长。有经验的采参人看山势就会估计有没有人参,决定是否在此搜索。 采参季节都是在盛夏的‘入伏’就是现在人参籽红的时候,离很远就能发现。最常用的搜索办法是从山脚开始,几个人一字排开,向山上搜索。每人手拿一根木棍,约五六尺长,每个人的间距是左右各一棍远,木棍的作用是用它扒拉草和树枝,必要时还可以自卫的。 在搜索中是禁止大声说话的,用木棍敲打树干发出声音互相联络。 在整个采参的日子里有好多的‘禁忌’,有些‘行话’必须会说。因为这是一个不确定的财路,谁也不想得罪财神!, 在搜索完一片后,再部署搜索下一片。 如果有人发现了人参,在确定无误后,大喊一声;‘棒槌’!这时临近的人立刻接话;‘什么货’,发现人如看是‘四品叶’,就喊;‘四品叶’!这时人们逐渐聚拢过来,拿出红布条系在人参枝上,防备它‘跑了’,‘把头’安排有经验的人开始挖参,其他的人继续在附近搜索,因为周围极有可能还有别的人参。
(东北林下参)过去挖参是忌用‘铁器’的,只能用木棍或竹棍挖,要挖得很仔细,不得损坏一条须根,否则是卖不上好价钱的。 挖好的参要放在新扒的椴树皮筒里面,填满原来挖出的腐殖土,然后扎紧,可保几天之内人参不会风干或腐烂。 如果运气好,在此地又有发现,‘把头’会根据时间早晚决定是否住下来明天再挖。 如果在此地得了‘大货’‘片货’,他们会在附近用三块石头搭个‘小庙’祭拜山神的。 挖参人最不过的辛苦就是遇上连雨天,有时遇不到避雨的地方就只好挨浇,浑身上下全湿透了,为保护仅有的火种不被浇湿,他们把火柴或火绒夹在胳肢窝里免得淋湿。 今天的人听到我讲的这些以为这就是一个故事,但这确实是老一辈人亲口跟我讲述的自己亲身经历,今天把它写出来,也是对‘过去’人的告慰。
(人参花)笔者年是第一个在网上发表写人参帖子的,是在天涯论坛(之前只有央视的三套播过一期记录老参民挖参的记录片),当时国内有数十家大网站转播,之后又多次发表有关人参的帖子,包括大面积挖人参,如今在头条也发表过几篇人参的帖子,不过现在写人参的多了,也显不出多重要了。
谢谢朋友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