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4岁脑梗幸存者的回想

年5月8日,这个本应寻常的日子及其后一周我所遭遇的种种画面,必将在多年后时常地在我的脑海和梦境中展开,也自然而然地为另一个“我”的出现制造了必要条件。

当天早上,起床后,我的整支右臂毫无征兆的突发麻木,肌肉无力,手臂不受控的下坠,大脑几乎无法准确控制手臂(此前一周体位变化时有轻微、时间极短的麻木并伴有轻度头部胀痛)。短暂的惊慌和困惑后,冷静下来,迅速地思考得出结论:首先这种麻木与不当睡姿压迫肢体带来的麻木感觉完全不同,一定是病理性的。其次思维变得迟钝、日常行为比如挤牙膏都无法正确地完成,右手无法准确完成大脑指示的动作(当时还未意识到部分脑组织已初步缺血坏死,早期失用症状已显现),这一系列反常的信息都在疯狂砸响问题严重性的警钟。于是迅速收拾,出门,前往最医院。

华西,急诊。此时持续仅十多分钟的第一次麻木发作已停止,内心稍稍平静了些,也放松了警戒。经过正常的挂号,分诊,排队流程,来到了急诊科神经科室一位年轻医生的面前。医生在询问症状、既往和家族病史后,结合双臂血压差超过30的临床表现(除极少数天生原因外,双臂血压差超过30往往指向重大血管问题),迟疑地给出了TIA(短暂性脑缺血)的初步诊疗结论。当这个结论进入我耳蜗的时候,可能出于侥幸心理的自我防御,内心并未掀起太多涟漪,于是淡然地进行包括血检、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如住院必须持有检测报告,后来庆幸当时未因侥幸省去此项检查)以及头颈部血管增强造影CT在内的一系列检查。甚至还有闲情拍下检查费用和等待CT造影时的照片,发给同事及朋友提醒大家注意身体。

肉疼的急诊检查费用

排队CT时留置针上的碘显影剂

然而鬼使神差的是,血液检查除了血脂和尿酸略微偏高以外并无异常,几个小时等待出的肺部和头颈部CT结果,竟然显示头颈部大血管未见明显狭窄和瘤样扩张,换人话说就是一切正常。看过报告后的医生,根据我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高致病病史,且平时不抽烟喝酒、饮食正常以及规律性锻炼的低危险因素生活综合判断,给出了回家观察并进行保守药物治疗的建议。到目前为止,虽未查出病因,但似乎也只能坦然接受这貌似又一场虚惊的事实,于是我便准备在取得纸质血检报告后离开。后来证明,正是这个举动,无意中降低了离院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未知风险。因为就在拿到纸质血检报告的时候,当天的第二次麻木发作无情地到来了。

谁能想到,发病前一天晚上我甚至还在正常健身

这次持续四十分钟的麻木比首次更加严重,整个右半侧身体都存在麻木感,甚至弥漫到脸部,并且我已出现明显的失写(属于失语)及失用症状,比如一些平时条件反射的行为此时几乎无法做到,无法用笔写出文字,无法用脑拼写拼音,连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cane.com/rssh/50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