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医养生新篇章7月养生至关重要,推荐吃这3瓜3豆!降糖健脾、祛湿气,整个夏天都舒服!
正如我们常说“夏不进补,底气不足”,人在盛夏出汗多、消耗大,这时如果不补补,身体难免要遭殃。
专门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份夏季养生饮食指南,照着做,离长寿更近一步。
夏天吃3瓜,清热解暑还通便1、西瓜清热解渴
说到夏天,怎么少得了西瓜?
西瓜90%以上都是水,6%左右是糖,还含有钾元素及番茄红素等,不但能解暑、解渴,营养价值也很高。
中国民间谚语云:夏日吃西瓜,药物不用抓。说明暑夏最适宜吃西瓜,不但可解暑热、发汗多,还可以补充水分,号称夏季瓜果之王。
吃西瓜的禁忌
禁忌一: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糖尿病人在短时间内吃太多西瓜,不但血糖会升高,病情较重的还可能因出现代谢紊乱而致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禁忌二:体虚胃寒的人不宜多食
西瓜属寒凉之品,体虚胃寒的人过多的话,会导致腹胀腹泻、食欲下降、积寒助湿。
胃寒的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胃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天山雪莲:苦燥温通,甘而能补,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尤宜于风湿痹证而寒湿偏盛者,以及风湿日久,肝肾亏损,腰膝酸软者。乌梢蛇: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木瓜:舒筋络、活筋骨。薏苡仁:健脾渗湿,除痹止泻。生姜:辛温发散,除风邪寒热。大枣补五脏,治虚损。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温经通络、散寒除湿、滋阴助阳、调治一切寒湿之证。温经通络:如:天一冷腿就疼,像天气预报员的适用。散寒除湿:如:女性白带清晰,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积液等妇科病症,着凉呕吐,恶心等,脚气的也是湿.滋阴助阳:滋补阴血,温助肾阳,所以吃了不上火。禁忌三:肾功能不全者不可食用
肾功能不全者,其肾脏对水的调节能力明显降低,对进入体内过多的水分,不能调节及排出体外,致血容量急剧增多,容易因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
禁忌四:感冒初期不能吃西瓜
中医认为,不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其初期均属于表证,应采用让病邪从表而解的发散治疗方法,并认为在表未解之前若攻之会加重病情。
西瓜有清里热的作用,所以这个时候吃西瓜会使感冒病情加重或病程延长。
禁忌五:打开过久的西瓜不宜食用
夏天气温高,细菌易繁殖,打开时间过久的西瓜,容易产生大量病菌,如果食用就会导致胃肠不适。因此,吃西瓜应注意选择成熟的新鲜西瓜,而且最好当时吃完。
禁忌六:冰西瓜要少吃
虽然大热天吃冰西瓜的解暑效果很好,但对胃的刺激很大,容易引起脾胃损伤,所以应注意把握好吃的温度和数量。
、苦瓜消暑降火
苦瓜,味苦性凉,有利于消化,可清热泻火祛暑,算得上炎夏第一瓜。
不仅如此,苦瓜热量低,还有助于减重;其所含的苦瓜皂苷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苦瓜还能泄去心中烦热,排出体内毒素;增强皮层活力,使皮肤变得细嫩健美。
夏天天气炎热,适量吃苦味大有益处。不习惯吃苦瓜的人,可以用开水焯一下,能去除苦味。
苦瓜去苦有3招
苦瓜的苦味,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如何去苦呢?推荐3个妙招:
水焯:苦瓜切片或切块,放入沸水中焯1分钟左右,即可有效去除苦味。
盐渍:将切好的瓜片撒盐,拌匀,把渗出的水沥去即可。
浸泡:将瓜片放冷水中浸约10分钟,中间可以换水一两次。
3、丝瓜通便润肠
丝瓜,性味苦甘,清凉微寒,具有清热化痰,凉血解毒,解暑除烦的功效。
如何挑选到鲜嫩的丝瓜呢?
颜色翠绿、瓜形周正、白毛完整为佳,不要买肚子大的,因为肚子大的丝瓜一般比较老,里边的籽也比较多。
丝瓜的肉质鲜嫩,做汤、炒肉都是不错的选择。
苦味丝瓜有毒,千万别吃
苦味丝瓜含有带苦味的葫芦素(碱糖甙毒素),误食会引发急性中毒症状,例如上吐下泻、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因此,吃丝瓜时如发现有苦味,应该果断扔掉,并把用过的菜刀和锅清洗消毒。
夏天吃3豆,护眼消暑增免疫1、毛豆
毛豆,即新鲜带荚的黄豆。新鲜毛豆颜色鲜绿,口感很嫩,但随着水分逐渐减少,颜色由绿变黄,身材变得浑圆,完全晒干后就是我们熟悉的黄豆。
毛豆维生素C含量丰富,约为黄豆芽的两倍。
它还富含膳食纤维,钾含量在蔬菜中也是名列前茅,可以帮助缓解疲乏无力和食欲下降;
B族维生素含量也非常丰富,尤其是维生素B1,对于主要以精白米面做主食的人来说,吃嫩毛豆等鲜豆类是非常好的“食补”方法。
另外,由于其本身带荚,较少有药害和虫害,是相对较安全的“绿色食品”。
做法推荐:盐水毛豆
用剪刀把毛豆两头剪掉,在锅中加适量清水,放入八角、桂皮、甘草和盐,水烧开后放入毛豆,煮8~10分钟关火,浸泡入味就行。
毛豆一定要煮熟食用。若没有煮熟,吃了以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情况。
、豌豆
豌豆是应季蔬菜。
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有护眼的食疗功效;另外,其维生素C含量比较高,好吃又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整天对着电脑的上班族可以来个护眼大餐——
将豌豆、胡萝卜和玉米一起炒着吃,不仅色鲜味美,而且营养丰富,能有效缓解眼睛干涩不适。
豌豆营养丰富,易消化,小孩和老人都可以吃。
3、扁豆
扁豆健脾和中、养胃下气,具有消暑化湿的功效。
这对于气温高、湿气重的气候来说,正好“对症”。
而且,每克扁豆可食用部分的膳食纤维含量为4.4克,比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富含膳食纤维的芹菜多了3倍还要多。
平时精米白面吃得多,体内纤维素不足易便秘上火的人,可多吃扁豆。
喝3茶,补足气血、赶走湿气1、姜枣茶补血补虚
夏天炎热,人体腠理是开放的,体内阳气空虚。
此时喝一杯姜枣茶,既能补体内阳气之虚以温中,又能助阳气发散以排寒。恰好符合《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宗旨。
姜枣茶做法
姜枣茶的做法很简单:把生姜、红枣、枸杞一起煮成茶喝即可。
原料:红枣6颗、枸杞一把、花椒十几颗、生姜4片(生姜不要去皮,姜的分量不要少,煮出来的水喝起来要有点辣辣的),另外红枣要去核。
做法:加适量水,煮成淡红色即可。体寒怕冷,所以多加了几粒花椒,煮成花椒姜枣茶,祛寒湿的效果更强。
以上是杯的量,也可以分量提高,多泡一些,煮完后的姜枣茶,冷却后,装入干净的瓶子内,放冰箱冷藏。什么时候喝水的时候舀上两勺,用开水一冲泡就可以喝了。
、蒲公英马齿苋茶健脾排湿
材料:蒲公英根、赤小豆、薏仁、淡竹叶、马齿苋、槐米、芡实、绿茶。
做法:
1、野生蒲公英根洗净,切段,烘炒制成茶,备用;
、赤小豆、薏仁,炒熟,备用;
3、淡竹叶洗净,炒制成茶,备用;
4、马齿苋,洗净晒干,备用;
5、槐米、绿茶、炒制成茶,备用;
6、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仁0.7g、淡竹叶0.g、马齿苋0.1g、槐米0.1g、芡实0.3g、绿茶0.g,全部碾碎,做成茶包即可。
蒲公英,擅长祛湿热,可泻火、利尿、除湿,改善湿热所致恶心、舌苔发黄、红肿痘痘等。
马齿苋,归脾、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祛湿之效。
赤小豆,健脾利湿、消肿解毒,薏苡仁,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芡实,健脾祛湿、固肾止泻。
淡竹叶,以渗湿泄热见长。槐花可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绿茶不发酵,多种成分几乎都保留下来,祛湿效果最佳。
几种搭配在一起,去除体内湿热,效果尤佳,不妨试试。
脾气虚弱运行水湿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湿气如果积蓄得多了,就会凝聚成为粘稠的物质,而痰和湿两种物质聚在一起之后就会变成痰湿,痰湿的外在表现就是常见的大肚腩,这也就是虚胖的原因所在。参草唐宁(金色)配料:人参、葛根、蛹虫草、山楂、茯苓、玉米须、麦芽糊精价格:13元/盒15袋规格:6g/包,每g内含人参9g产品主要作用:健脾化湿,促进生化气血,调节血糖。调理症状:脾不统血、脾胃虚弱、贫血、糖尿病、脾虚浮肿。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日开心益智”的功效,“久服轻身延年”。
葛根:味甘微辛,气清香,性凉,主入脾胃经。有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虚泄泻,外感发热,头颈痛强,麻疹透发不畅,温病口渴,消渴,酒毒,胸痹心痛等病症。现代医学研究,葛根黄酮具有防癌抗癌和雌激素样作用。
蛹虫草:既能补肺阴,又能补肾阳,主治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虚弱,久咳虚弱,劳咳痰血,自汗盗汗等,是一种能同时平衡、调节阴阳的中药。
山楂:山楂能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扩张血管、强心、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及利尿和镇静作用;防治动脉硬化,防衰老、抗癌的作用。山楂酸还有强心作用,对老年性心脏病也有益处。
茯苓:宁心安神,败毒抗癌。适量服食可作为春夏潮湿季节的调养佳品,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以及镇静、降血糖等的作用。
玉米须:利尿、促进循环系统的增强、降低血糖、利胆、止血作用。
保健量:包/天;调养量:3-4包/天。
3、三通茶养肝消暑
三七花通血、玫瑰花通气、菊花通毛孔,谓之“三通”。夏天每天喝一剂,可以缓解夏季闷热、平肝消暑。
需注意的是,玫瑰花有很好的收敛固涩效果,但长期过多饮用会导致大便不畅。因此,便秘者不宜长期饮用玫瑰花茶。
做法:准备三七花克,菊花3克,玫瑰花3克,甘草3克。先把甘草放入毫升水中煮开,小火10分钟后,将三种花材放入,小火继续煮5分钟关火即可。
冬病夏治是指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比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调理,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冬病夏治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益气温阳、散寒通络,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葡身康:补元阳之气,清除血管垃圾。滋阴养血。杜仲骨碎补:温补肾阳,养骨补髓。氨糖软骨素:修复软骨组织,增加骨密度。五籽粉:养筋,健脑益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