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微文:中国人参大学(大学苑)专家、教授简历(二)。
中国人参从传播方式和生长环境等方面总体上分为三大类:野山参、移山参、园参。
园参即为人工栽培的人参,前期多篇微文已经做过介绍。
移山参,顾名思义就是人为移植过的野山参,真正的移山参与现代的移山参在概念上完全不同。
笔者将分多期叙述移山参的起源、现状、发展史、移山参鉴别、有效成分及质量标准和国家标准等内容,多年学习整理,查阅大量史籍文献和拜访多位业内行家,忐忑提笔,不足之处望业内朋友多提宝贵意见,共同交流!
移山参出现的历史背景:清初,由于参禁甚严,野山参资源完全被清政府垄断,每年清政府派往各山场严查偷采人参的官兵多达数万人,那时想私自种植人参非常苦难。而且当时人们认可的人参全部是野山参,野山参生长极其缓慢,要几十年上百年方可采收作货出售,人为大面积、长时间种植而不被官兵发现根本不可能。
清政府为了垄断人参资源,在东北设立参局主管发放参票,招募入山刨采之人。领票入山之采参者,称为刨夫。入山前,刨夫借支粮衣款项,称为“接济银”或“帮贴银”。将入山刨夫分为正夫、余夫。按户部则例,吉林各处每四名刨夫领票一张。如果每名刨夫愿意多带二、三人,则作为余夫。余夫的姓名与刨夫一样要写在参票上,规定每张参票叫官参二两,每名余夫另加交参五钱。完成官参多余之参为余参,另做价给钱。刨夫除按参票规定上缴官参外,每人还需交给保人一两银子,并需归还入山接济银等。
领票刨夫进入山场,参局发给专门进出山腰牌,且参局专派员役分路巡查,以防拿私人入山偷刨或领票不按指定山场采刨者。
刨夫采参,要有入山经验;要有敏锐的辨认参苗眼力;要熟练掌握挖参技法和蒸煮加工人参的工艺。揽头或官参局得到有经验的刨夫,就不愿失掉对他的控制。乾隆末年,刨夫入山所需粮米衣履的市价,比往年成倍增长,而且刨夫入山所获参苗日少。刨夫在领票刨采余利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为了逃出官府的盘剥,时有逃脱。故官方参务难以预期完成,为了严控刨夫,配合参务管理,清廷为刨夫立下重律。每年,对领票刨夫采得余参不足以低还放票时所借款项,负欠较多者,清律要处以重枷号一年,刑满后重责四十大板押回原籍。对发现有藏匿余参的刨夫,则按得私参本律从重处置。官府特在各山场路口增设卡伦,查得带私参“黑人”,治以重罪。
由于人参日益稀少,常年受朝廷监管的刨夫要完成官参上缴任务也非常困难,当时有少数刨夫将采回的未成年的小山参种于深山林下人迹罕至之处,待长大后充作山参。这种参,当时叫做“秧参”或叫“移山参”。因为这种参是以野山参小苗为基础,而野山参幼苗本身就很难得,所以秧参产量实际上也不是太大,但上缴官府冒充野山参的数额是勉强够用了。
嘉庆十五年()当时协办盛京参务的户部侍郎贵庆在他的一份奏疏中写道:“。。。。。。刨夫自四月出边,设立参营,将先刨者(野山参)用原土包裹,送交参营,加意培养,以佚秋令蒸制,土人名为营子。。。。。。。秧参则于腴美之地,挖畦布子,环以栅栏,培养一、二年即能肥大,土人名为栏子。”
当时从事野山参采挖的称作“人参营”;种植籽参的叫“棒槌营”;蹲在林间树下,种植秧参的叫“蹲树根”。
据《鸡林旧闻录二》记载:“挖出之参,杂以青苔,裹以松树皮,俗呼曰棒椎甬子。背负下山制售,亦有下山后移植参营者,名曰移山参,坚壮者亦为佳品。”
这种移山参经过移植后,生长迅速,保留了部分野山参形态,当时官府难以辨别,一时达到了鱼目混珠、蒙混过关的效果,直到爆发了嘉庆十五年的《嘉庆参务案》。
欲知移山参历史,请白癜风怎么预防贵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