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1225/4316562.html生药学界书写华章——从江南垟走出的我国著名生药学家苏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尤荣开
苍南东抵瀛海,南毗八闽,西邻泰顺,北襟平阳,风光旖旎,人文绵衍,代有人才,层出不穷。
江南垟走出的苏中武教授,是苍南灿若繁星的高级人才之一,一生在生药学这块园地上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着,他与灵溪的叶三多、北港水头王孝涛等三人,被业内恭称为我国生药学界三剑客。主编或参编有《生药学》、《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等14部专著;发表论文余篇。率先引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用于生药学研究,提高中药鉴定水平;对生药学科的发展和现代化起了重要的开拓作用。是我国现代生药学主要开拓者之一;年被总后勤部授予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
苏中武像
一
苏中武(年4月5日~年3月4日)原名忠武,字汉徵,并曾用惠迪堂、止戈等笔名,浙江省平阳县望鲤乡玉龙口村(今属苍南县钱库镇新安社区玉龙口村)人。
玉龙口村地势平坦,河渠纵横,池塘密布,气候温和。虽然只有二三十户人家,十足的小村,面对苍南县的万人口,可称为龙涎一滴。然而这二三十户的小山村,现代历史上却出了十四个教授,苏中武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名鼎鼎的苏渊雷是其同宗同村乡邻
父亲苏寿康肄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学科,曾名苏骅。三岁时,父母均去世,赖祖父母抚育长大,先娶陈氏,早丧,遗子苏中缙,在北大学习期间祖父去世,迫不得已辍学,后在乡间创办小学及兴水利等公益事业,一生虽有大志,因生活所迫,碌碌无为,因此期望子女求学上进,光宗耀祖。
母亲宋慧云虽未入学,然聪慧好学,外祖父家又多藏书,故能粗知文墨。时值五四运动前后,受新思潮影响,反对缠足,但在当时一双天足,备受歧视。母亲治家有方,自奉俭朴,注重教育子女,虽家境拮据,仍艰辛地培养苏中武兄弟姐妹六人,接受良好的教育。
舅父宋任夫和其父亲是北大时同学,在文学院攻读法律,曾出任浙江省高等法院院长一职
苏中武6岁发蒙,就读于私塾玉龙公学,后相继在平阳县立第四小学高级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杭州高级中学肄业。年在杭州高级中学二年级的暑假前,感染伤寒,高烧不退,点水不进,病入膏肓,医院住院治疗,病情无好转,自动出院,回家改服中药,逐渐康复痊愈,在家休学一年。为了不影响翌年报考大学,转学上海复旦实验中学,年暑假复旦实验中学高中毕业。
年,抗日战争开始后,苏中武与同学等在望鲤乡创办3所小学,一面办学,一面宣传抗战。苏中武任育仁小学校长并义务兼教。一年半后,学校初具规模,教学秩序井然,乃辞去教职,到温州任永嘉县政府地政处登记员。年考取当时西迁至贵州安顺的前陆军军医学校药科。
二
苏中武在杭州高中时对化学课饶有兴趣,后因患伤寒服中药而愈,中药神奇的疗效,令苏中武敬畏而神往,并使他终身情结生药学。
那时报考军医学校的学生很多,但其中报考药科的学生不多,对生药学有兴趣的大概是少而又少,苏中武毅然决然报考药科。苏中武接到录取通知书,先到金华报到,然后从金华与同学一起集中,徒步到贵州安顺陆军军医学校入学。
抗战时从沿海各地西迁的大学,一般是借用附近的祠堂庙宇为宿舍,器材图书损失奇缺。陆军军医学校西迁至贵州安顺是因为安顺北门外有座大兵营,可以解决学生宿舍和教室的问题。于是在营房周围的丘陵地间,建起各系实验室,开始是泥墙草顶,逐渐完善成为砖瓦建筑,并自建发电厂供照明和实验研究应用。医院则借用城内几座比较集中的祠堂和庙宇。西迁时因军队运输比较便捷,器材图书损失较少,后来还有增补,所以设备比较齐全。学校教师阵营强大,师资力量雄厚,讲课生动易记。
药科学习四学年,苏中武学习成绩均名列前茅。特别是药用植物学、生药学、有机化学及高等有机化学,饶有兴趣。抗战时期学校无寒暑假,于年1月底即修完四学年的课程。
三
毕业后留校任生药学系助教,生药学系主任为李承祜教授。年2月始,除襄助李教授负责药科本科生的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实验指导外,还担任药学专科生的药用值物学、生药学的主讲。年生药系又增聘管光地教授担任生药课主讲,因此,苏中武得以在李、管两位教授的指导下,前后进行“安顺市上四种柴胡的比较”、“石蒜的生药学研究”、“影响紫花曼陀罗生物碱含量的因子”三项研究。前两项工作在安顺时写成论文,发表于《药学季刊》;紫花曼陀罗研究一文于年中国药学会年会上宣读,被评为该次大会的三篇优秀论文之一,后与李承祜教授联名发表于第2~3期《科学》期刊。
年春,苏中武考取公费留美,到美国军医大学进修卫生器材管理。课暇之余,苏中武仍注意到植物园、生药标本室观察,足迹遍布圣路易休氏植物园、纽约森林公园等生药标本室。
回国时陆军军医学校已与军队卫生人员训练所合并为国防医学院,药科编制缩小,隶属于医事技术科,苏中武仍在药科担任生药学讲课与指导实验。
年冬,有一批美援医药器材到台湾基隆港,院长林可胜派苏中武先行到基隆港接收。年5月,国防医学院部分人员迁台,其时毛泽东领导的解放军已渡长江,南京、上海相接解放,因林可胜不重视药科,遂决心请假回乡,从基隆港乘机帆船返回鳌江。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华东人民医学院,恩师李承祜教授参加华东人民医学院建校工作,因得李老师介绍,于10月7日到华东人民医学院药科工作。
四
华东人民医学院成立伊始,药科仍按旧制,分设生药学系、药剂系、药品鉴定系等;时生药学系教学人员已满员,而卫生器材管理课尚缺教师,由苏中武暂兼代。后华东人民医学院于年改制为上海军医大学,年又改称第二军医大学,药科改称药学系,原各系改称教研室。年苏中武担任药用植物学课、生药学课讲师。
卫材管理课缺乏基础教材,经苏中武几年教学,积累资料,裒然成集,完成教材编写,于年,由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卫生部药材局出版《卫材仓库管理》一书,虽然限于当时条件,内容尚欠丰富,但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卫生器材管理类图书。
在生药教研室工作后,参加李承祜教授主持的各种教材编写工作,编写出版《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生药学》、《中药学(下篇)》以及《生药学实验》等8种教材。以教学成绩斐然,曾立三等功两次,一次出席总后勤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参加李承祜教授主编的《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苏中武为该书主要执笔者之一。图鉴收载全国常用以及解放后新发现的药用品种,除极少数因缺乏标本和品种鉴定尚存在问题者未予收载外,其余均编入内。全书共包括科的种药用植物,每种均有附图。该书于年6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后,深受有关药用植物的教育工作人员和学习人员、资源工作人员、研究工作人员以及药材生产和商业工作人员等的欢迎,高等学校的植物学教师、学生、以及中等学校的生物学教师在野外观察及采集标本时亦用以参考。因本书起了很大的社会效益,上海科技出版社于年再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司令部给予主编李承祜教授立二等功、参加编写者立集体三等功的奖励。
《生药学》一书封面
年,苏中武时年三十六岁,因在生药学方面有所建树,并担任《药学通报》编委、《中药通报》常务编委、《药学文摘》编委、《人民军医》特约编委。在《北华药讯》、《药学学习》、《药学通报》等杂志上发表《新药用植物一叶荻》、《卫生器材的虫害与霉害》以及《最近十年来国外生药学研究概况》等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被推选为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年再次被推选为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年,应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邀请,为该院开设的支农训练班开设《野生食用及有毒植物的鉴别及毒性处理的一些方法》讲座。
为介绍国外生药研究现状及了解其发展趋势,苏中武翻译国外各种有关杂志,如美国的天然产物杂志、欧洲的植物杂志(德、法、英文)、日本的生药学杂志、苏联的药剂事业等杂志上的论文,内容涉及生药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化学、植物分类学等学科,整理成摘译、节译、全译、综译等不同体裁,分别发表于《药学文摘》、《药学译丛》、《国外医学(第三分册)》等杂志上,共余篇。五十年代中又参加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的俄文翻译小组,翻译苏联药典第八版的生药部分,译本于年出版。
五十年代的苏中武教授科研工作重点是结合部队常见病用药的需要,先后对黄柏、黄连、黄藤、秦皮等治痢中药进行品种鉴定及质量评价研究。最早完成的黄柏的生药学研究,按药典规定的项目制订黄柏的标准规格,论文先发表于《中药通报》,后收载于《中药标准规格参考资料》一书。
六十年代初苏中武教授参加上海市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在上海市血防小组领导下,由教研室主任李承祜主持进行中药藜芦的鉴定研究,发现中医用于治疗血吸虫病的中药藜芦,品种混乱,具杀虫作用的正品应是百合科植物藜芦(Veratrumnigrum)的根,而华东地区有用“野金针菜”(Heme.rocallisthumbergii)及其同属植物的根作“藜芦”入药的,该伪品有毒,曾有误用而致失明者。该研究澄清了中药藜芦来源的混乱,为保证防治血吸虫病用药的安全有效作出了贡献,而得到上海市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的奖励。在对治痢中药秦皮的研究中,对秦皮的伪品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ea)皮提出了简捷而准确的鉴别方法,明确了胡桃楸皮不含秦皮乙素等香豆精类成分,不得混作秦皮入药。
~年在《药学学报》、《学术汇刊》、《药学通报》等杂志上发表《中药酸枣仁的生药学研究》、《中药黄藤的生药学研究》、《紫珠草的生药学研究》、《中药夏枯草的生药学研究》、《三颗针的生药学研究》等10多篇论文,其中黄藤、夏枯草、三颗针、酸枣仁研究报道,得全校论文评奖的二等奖。
五
解放后,由于政治运动频繁,知识分子不断地被批判、被审查,苏中武教授工作与专业亦深受影响。但他已惯于政治运动,养成发愤忘忧,潜心钻研,物我两忘的面对世事的胸襟。
十年文革期间,苏中武教授教学科研中断,被勒令监督劳动。年冬,学校西迁西安,苏中武被监禁在私设监狱,历时一年半。年夏,学校复课招收短期班,开门办学,“解放”一部分教师。苏中武出狱后先到黄陵劳动半年,后回学校审改教师编写的教材,仍“无资格”上讲台,只可任青年教师的“助手”。
年冬有一批越南学生来上海第七军医大学(当时从重庆调迁在上海,现称第三军医大学)留学,第七军医大学无药学系,乃借调苏中武教授来上海为越南留学生上生药学课。
年第二军医大学回迁上海,药学系原实验设备已遭严重破坏,器材图书损失殆尽,生药学教研室附设药圃的药用植物生活标本,仅残留原有种数的1/4,因此实验课无法正常进行。
~年招收的学生系部队推荐的三年制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由于苏中武教授还“无资格”上讲台,在这三年中主要教学工作是开展第二课堂,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专业的外文杂志,翻译药学论文,择其中优秀译文,发表于《国外医学(药学分册)》、《国外医学植物药分册》,取得较好成绩。
六
文革后,苏中武教授重返讲坛。文革期间,国内几乎所有科技刊物均停止出版,多数图书馆停止订阅国外杂志,国外科技信息十年中断,生药学亦不例外。年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会恢复工作,重新调整人选,苏中武仍被选为理事、常务理事,并在会上作《近年来国外天然药研究的进展》的报告,后又分别在西安、广州、杭州等地药学会及全军药学组年会作《近年国内外天然药研究进展》的报告,颇受同行的欢迎。
撰写近年生药学研究进展的综述中,发现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国外的植物化学分类学这一边缘学科发展迅速,因此撰写了10篇有关植物化学分类学的综述论文。介绍国外学者对被子植物的若干科:毛茛科、夹竹桃科、百合科、菊科、罂粟科、蔷薇科、唇形科等等的植物化学分类研究概况。这些文章发表后,引起国内植物分类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促使植物化学分类学这门新边缘学科在我国的兴起。
我国生药学研究应有中国特色,它的主要任务是继承祖国医药遗产,调查生药种类与资源,发展生药的生产,研究生药的形态和组织特征、化学成分及鉴别与评价方法以鉴定生药的真伪优劣、保证人民用药的安全用效;研究药用动植物的遗传因素、生长发育环境条件与有效成分积累的关系,掌握合理采收、加工和贮藏方法,以提高生药的产量和质量,从而为保健事业提供充裕优质药物。因此,苏中武教授主张生药学研究必须在继承祖国医药遗产的基础上,广泛地应用现代的新科学技术方法。
苏中武教授自四十年代开始应用显微镜技术鉴定生药组织粉末的研究,五十年代则开始应用纸层析等方法辅助形态学方法于鉴别真伪优劣,如黄柏、黄连、秦皮的生药学研究。八十年代末,为了提高生药的研究水平,积极倡导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引用于研究工作中,与指导研究生或与青年教师合作,率先在国内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气相色谱分析、放射免疫分析、X射线衍射、计算机图像分析、差热分析等方法于生药学研究,取得显著的鉴别与评价效果。这些探索工作国内杂志发表的代表性研究论文有:《16种国产紫珠叶的扫描电镜观察与鉴别》、《生药中水分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放射免疫法研究毛花洋地黄叶中毛花洋地黄甙C含量动态》、《一些中药材和中成药的X衍射鉴别研究》、《琥珀与松香的差热分析法鉴别》、《中药蛇床子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等。
这些科研成果既丰富了生药学科及其相关学科植物分类学、植物解剖学、药用植物成分化学以及药理学的学术资料,促进了学科发展;也澄清了中药品种混乱;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和用药安全有效,修订药品标准和开发利用新资源等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苏中武教授阅读文献
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中武教授投身于中国军医药教育事业,执教60余年;除20世纪50年代初兼代卫生器材管理课外,60年来一直辛勤耕耘在生药学教研事业这块园地上,至今桃李满天下。苏中武情结生药学,不见异思迁,可谓达到了不惧于诽,不诱于誉的坚韧境界。
年重新实施学位制以来,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苏中武教授为生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年批准为生药学专业博士导师、教授。共招收培养研究生24名,其中12名获硕士学位,12名获博士学位。培养的学生中不少已成为教授、主任药师、知名学者,有的已是技术骨干或行政领导,在国内外药学界享有一定声誉。
苏中武教授常常以求真务实、严谨、创新来教育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时常告诫他们:科学研究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如若浮夸作假或可逞一时之能,但终必为时代所淘汰,遗憾终身。
在教学过程中,苏中武谦逊质朴,为人师表。他工作勤奋,经常星期日、假日不休息,晚上10时前亦在教研室工作。甘为人梯,诲人不倦,赢得广大后生和学人的爱戴和尊敬。
八
苏中武教授一生从事生药研究,获得丰硕的成果,在国内获奖的次数以及级别,远远超过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
获奖科研课题有《海风藤的原植物研究》、《中国金粟兰科药用植物的生药学研究》、《中药菟丝子类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海风藤的本草考证》、《角质层的胡椒属生药中的鉴定意义》、《十一种李属植物种子的苦杏仁甙测定》、《刺人参挥发油成分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16种紫珠草的扫描电镜观察》、《浙江9种杜鹃叶的鉴别与质量研究》等获三等奖。
参加“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与北京医科大学楼之岑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徐国钧教授等同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两分题:菟丝子类与苦杏仁类的研究,分别获得国家中医药局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获得其他奖项还有:年11月上海市委血防小组颁发(补)对上海市消灭血吸虫做出贡献纪念章;年7月获得总政、总参、总后颁发的荣誉证书;年获总后勤部颁发为祖国医药作出重要贡献荣誉证书;年12月国家教委颁给表彰从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证书;年起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年获中国植物学会颁发的从事植物学工作五十年为植物科学做出贡献的证书。年被总后勤部授予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
对我国生药学的突出贡献,苏中武教授简历被载入《中国药学年鉴(年)》、《中药人才库》、《药学人物》、《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大辞典》、《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第四卷)》、《全军院校名师大典》等。
学术兼职有:全军药学专业秘书,中药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顾问,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处上海中心植物药组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三届评审组成员。
苏中武教授一生热爱祖国、热爱军队、忠诚于医药教育事业。他忠于职守、坚韧不拔;治学严谨、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宽厚待人。是一位倍受尊敬和爱戴的专家。
苏中武教授是江南垟走出的一代生药学家,是继叶三多之后的苍南籍的我国著名生药学界的科学家,他是苍南之子,是我们苍南人民的骄傲。他对生药学的贡献,忠于教育事业,热爱科学,值得我们骄傲和纪念。
苏中武教授与家乡客人在家中合影(前排中为苏中武教授)
写于温州市瓯海区梧田镇南瓯景园22幢室
年4月16日晚9时完稿
尤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