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发展是城市建设中永远存在的一对矛盾体,传统建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与其他历史遗产相比较,传统建筑的保护难度更大,也更加难于被社会公众所认知。
由此,本文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传统建筑与公共空间“活化”的角度出发,以岭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建筑的现状和保护为蓝本,结医院学术交流中心工程项目调研和设计的经历,分析总结传统建筑“活化”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传统建筑;公共空间;活化
1
城市更新背景下岭南传统建筑现状
由于我国提出针对传统建筑遗产保护的时间不长,各行各界对于传统遗产的价值认识并不清晰,很多传统建筑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遭到破坏和拆除。如何认识和保护这些传统建筑,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再利用改造,是中国每个城市都面临的一个现实性问题。
自年广州首次系统组织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和推荐认定工作以来,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专项普查工作由国规委组织开展,一共普查出新发现历史建筑线索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处,并逐户复核了第一、二批历史建筑共处。至今已公布第一批名单处,第二批名单80处。
年1月,在广州市第一次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州市历史建筑(第三批)推荐名单》。广州第三批新增历史建筑88处,历史建筑总量则升至处。而《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明确提出了“支持历史建筑结合其自身特点进行保护性利用”。
年6月,《城市设计管理办法》颁布,以及后来77个双修试点城市和57个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设立,更是将传统历史建筑风貌塑造,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如何让传统建筑造型不落伍,功能复合化并最大程度地为大众所用,使其不容易被“扼杀”,让其生命得到真正延续呢?从这个意义上讲,盘活古建筑,才是对它最好的保护。而在盘活古建筑的问题上,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每栋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同,因此对其历史建构及材料保留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改造过程中必须有具体的指引。
本文将立足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岭南传统建筑风貌特点,结医院学术交流中心案例进行现状剖析及“活化”手段研究。
2
医院学术交流中心案例
2.1历史沿革
贵港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的中部,面向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郁、黔、浔三江交汇,拥有华南内河第一大港口,北回归线横贯中部。
医院是一所具有近80年光荣医院,受到过各级政府的表彰。医院的前身——医院,始建于年12月(民国二十七年)。年,“医院”更名为“贵县卫生院”。年4月,“贵县人民卫生院”更名为“医院”。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单位强调要“一元化”领导,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被合并,于年改称“贵县人民卫生防治院”。年,随着县级贵港市的成立,医院更名为“贵港市(县级市)医院”。年贵港市升格为地级市,年5月地级医院正式挂牌。
医院经历了80年的发展过程,成为今天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数字化大医院。可以说,医院的学术交流中心是一个历史资料归集复原的全过程,是医院历史实物的专题总结,留存的大量资料可医院的历史积淀。医院平房改造工程作为老一辈员工集体记忆的场所,是一个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是历史磨砺下的文化积淀,既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也展示着民族的文化底蕴(如图1所示)。
图1改造平房现状图
学术交流中心前身为医院上世纪八十年代门诊用房,位于贵港市中山路1号,医院西北角。其功能用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目前为院区职工宿舍。该地块周边地势平坦,四周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场址土地权属为医院所有,土地获得方式为行政无偿划拨供地,场址规划用地总面积㎡(如图2、3、4所示)。
图2改造平房区位图
图3改造平房现状图
图4改造平房现状
2.2保护原则
保护“贵医人”的集体场所记忆刻不容缓,笔者在设计之时以合理、节约、清晰为原则,分析了人体尺度,医院日常行为规律等,在设计概念上追求修旧保真、全明设计、直接采光的同时,兼顾舒适性、功能性、便利性于一体,力图使得旧建筑必须同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历史环境相统一协调。从当医院文化出发,给旧建筑再次注入新鲜的血液,医院创造出端庄、亲切、简洁的学术交流中心新形象。
在平房单体改造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现代展览建筑的设计特点,尽量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建立一种有秩序的视觉形象,使贵港院区整体优美的环境和使用功能达到和谐统一。而且,要坚持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并建立和谐,具有认同感、医院环境,挖掘医院的光荣革命历史,融入建筑展示之中,营造一种适合医疗文化的氛围。其次,要尊重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地形,使医院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
同时,改造过程中需要有合理的限度,要采用逐步整治的做法,尤其切忌大拆大建,不把仿古造假当成保护手段。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通过装饰材料、通风、排水等措施使其符合国家对展览建筑的卫生标准要求;通过空间、色彩、光线、室内外环境设计等手段,创造一个方便使用而又亲切温暖的展览环境。
2.3平房现状解读
经过前期建筑现场调研、信息甄别之后,笔者保留场地外部最具记忆的几个方面:如红瓦、柱廊、青砖、古树等。而拆除内部吊顶之后,发现其长期存在屋顶漏水严重问题,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木桁架结构体系基本腐败,无法再用。同时,其内部采光严重不足、通风有限、层高太矮、格局太碎等问题对今后新功能的增加也有很大的局限(如图5所示)。
通过老建筑原有平面的研究,笔者发现其呈“山”字形空间布局,左右两则为“山墙+中间柱廊”的三厢模式,如同建国初期前苏联的建筑范式。之后根据房屋鉴定,笔者选择性地拆除了品质不高、影响功能使用的隔墙,保留了主体三厢式格局。并在不毁一草一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当景观改造(如图6、7、8、9、10所示)。
图5平房外部现状分析
图6平房内部现状
图7平房外部现状
图8平房内部现状平面图
图9保留年代久远树木
图10建筑拆留分析图
2.4公共空间活化策略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通过对老房子结构安全及功能布局分析评估之后,笔者提出了适应性的改造策略,即针对历史建筑与空间如何“活血化瘀、化腐朽为神奇”。我们将其“活化”策略归结为主要两方面:“修旧还真”的价值观——信息甄别、尺度控制、距离拉开、创意引人。“古为今用”的适应性——结构、功能、空间、设施的适应性。在原有㎡的旧建筑基础上,改造之后主要新增㎡院史展示空间,目前可使用总面积已达㎡。建筑主入口依然设置在南面柱廊一侧,在老建筑一层中设置了大厅、职工培训,小型陈列室、综合展厅及配套更衣、洗手间等设施,二层则主要为院史展示部分(如图11、12所示)。
在保证整体结构设计安全的前提下,对新植入的结构体系进行了分析,具体改造方法有:1.保留三厢模式;2.圈梁盖板压顶;3.独立钢柱设置;4.增加二层空间;5.加入拉索体系;6.屋顶瓦片重铺(如图13所示)。在内部空间设计方面,以玻璃、钢材为主,仿木材料为辅,既打造出了通高LOFT体验的书画展厅,还有北面自然采光的阳光中庭活动室,给人一种有机的、亲近自然的感觉。
图11改造后一层平面图
图12改造后二层平面图
图13整体改造步骤
为做到“修旧还真”的真实体验,在立面设计上,笔者力求做到信息甄别,文脉还原,而不是简单的“假古董”。如立面青的修复,红瓦编号重新铺设,柱廊时空之门的保留,屋顶天际线的调和等,医院老一辈工作者脑海里关于那个年代的深刻印记(如图14、15所示)。
在新与旧的关系上,新建筑在尺度做上让步,体量高度弱化,不挣不抢,安安静静的“躺”在后花园之中,也是对赖特有机主义最好的诠释。同时在设计上将新与旧之间适当距离隔离,并打造出了余荫园与沙园两处景观小品,成功解决了建筑之间的粘连性问题(如图16、17、18所示)。
图14施工现场照片
图15施工现场照片
图16改造后实景照
图17改造后实景照
图18改造后实景照
图19改造后实景照
图20改造后实景照
图21改造后实景照
图22改造后实景照
图23改造后实景照
图24改造后实景照
3
小结
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不是一次次重构整体组织,而是城市每一个时期最具影响力方面的系统适应。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代表性探索者认为,任何新机体都是从旧机体长出来的,生长将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建筑设计师要以“绣花”的功夫进行微改造,探索传统建筑的多元活化利用,认识历史建筑的价值,首先应理解建筑原本就是一处积累着人文气息的历史情感场所。它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隅都伴随着当地人们的成长,述说着社会历史演进的历程,历史建筑承载了不同时代社会的活动凝练,成为纪念性的记忆场所。
这些默默无语的优秀历史建筑,一直承载着建筑灵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荣耀所在。总之,如果没有这些历史建筑的存在,缺失记忆的公共空间会因代表了时代的片段而显得苍白。不仅如此,激发历史建筑的活力实际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大有裨益。
图25现状使用图
图26现状使用图
图27医院访问团
到医院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更立.变革中的香港市区重建政策——新思维,新趋向及新挑战[J].城市规划,,29(6)
[2]王琚,周亚琦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及其启示,规划师,(4)
[3]莫里斯·哈布瓦赫.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加]简·雅各布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5]王林生.城市更新——亲历广州旧城改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6]林云峰.《香港公众参与设计及推展计划手册》[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社区参与研究组,
城市空间艺术与设计中心简介
城市空间艺术与设计中心是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