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秘事生死人肉白骨的桃花虫

#三分钟讲知识#

年6月16日,央视《地理·中国》栏目组,踏上了去湘西的旅程。

他们的目的地,是一个隐匿于崇山峻岭之间的苗族村寨,那里流传着一个关于“桃花虫”的传奇故事。

传说中,这种奇异的生灵,拥有的神奇力量。

据说食用后,能够强身健体,驱邪避害,为当地人带来福祉与安康。

湘西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探险者与学者的目光。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虫子,这一微小却生命力顽强的生物,也成了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桃花虫”,更是承载着苗族人民对自然敬畏与依赖的象征。

花垣县,坐落于武陵山脉的怀抱之中,地势起伏跌宕,溪流纵横交错,自然环境既险峻又丰富多样。

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山间桃花盛开,溪水潺潺,整个山谷,仿佛被一层粉色的轻纱覆盖,美不胜收。

正是这样的季节,也成为了“桃花虫”最为活跃的时期。

它们或隐匿于溪水下的石缝中,或附着于水草之上,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成为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桃花虫”的真实身份,长期以来一直是外界好奇与猜测的焦点。

据当地苗族老人讲述,“桃花虫”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昆虫,而是一种体型较小、形态奇特的生物。

它们或许是某种水生昆虫的幼虫阶段,也可能是一种未被科学界完全认知的物种。

无论真相如何,“桃花虫”已成为苗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之情。

这一奇特的风俗,据传,起源于古代苗族先民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与理解。

在那个医疗条件匮乏的年代,人们往往将自然界的万物,视为治疗疾病的良药。

而“桃花虫”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与传说中的神奇功效,逐渐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苗族人民相信,通过食用“桃花虫”,可以吸收大自然的精华,增强体质,抵御疾病。

“桃花虫”与桃花并没有直接联系,它也不是生活在桃花上,而是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当中。

但只有在桃花盛开的季节,这些奇虫才会出现,因此得名“桃花虫”。

桃花虫,即“桃花盛开时溪水所生可食之虫”,湘西苗族民俗时令菜肴,营养丰富,亦称“桃花虾”“沙虫”,苗语称“大供瓦”。

乃浅水溪流中多种爬虫类水生物的总称,常见的有七、八种,形态各异,多栖息于水质优良的清澈溪流之岩石穴下,或水草丛中,无污染。

水质浑浊污染的地方,是没有“桃花虫”的。

农历三月,桃花盛开时,山中清溪盛产此类小物。

村姑孩童以网捞之,微火焙干,加姜葱蒜辣椒油炒,其味鲜嫩,甘美,乃下酒之佳肴。

在有的地方,“桃花虫”是指小虾类水生物;有的地方,仅指某一种,但各地所指却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包括很多种,还包括岸边、山里的昆虫。

但是,主要的意义,应该还是指水生可食昆虫。

据湘西吉首大学英语老师刘彩霞,在其论文《民族特色菜肴翻译研究——以苗族菜肴为个案》(载《中国翻译》年第1期)中,首次将“桃花虫”英译为“GhabXongbMarchShrimps”,意为“苗族三月虾”(“GhabXongb”即“苗族”之意,音译为“仡熊”,乃苗族之自称)。

具美感,突出了族群、节令及风俗特征。

通过诗意的译名,把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文化传播出去,既是风俗文化的扩延,也是一种重新审视和积淀,利于文化之发展,亦利于经济发展。

此外,也是译事领域的意趣拓展。

《地理·中国》栏目组在获悉“桃花虫”的神秘传说后,毅然决定深入武陵山腹地,揭开这奇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询问当地村民关于“桃花虫”外貌时,首个谜团浮现。

村民口中的“桃花虫”形态各异,长短胖瘦、黑黄不一,令栏目组倍感困惑。

显然,他们描述的并非单一物种,这在自然界中极为罕见,因为同一物种,通常不会有如此显著的形态差异。

这不禁让人遐想,“桃花虫”莫非能“变身”,因人而异?

依据外观线索寻觅“桃花虫”,似乎难上加难。

更令人称奇的是,村民中,还流传着一种更为神秘的“桃花虫王”,据说它药效非凡,多足且具攻击性。

这进一步,激发了栏目组的好奇心。

经过梳理村民的描述,一个关键信息浮出水面。

“桃花虫”栖居水中,体型类蚕,且偏好水质清澈的自然河道,而非污染严重的水田或臭水沟。

于是,栏目组沿着这条线索,在山间河流、暗河及瀑布间展开了细致搜寻,却一无所获。

直至顺流而下,抵达一处宽阔浅滩,这里石头密布,水质清澈,正是水生昆虫的理想栖息地。

在当地苗族人的协助下,几位妇女勇敢地下水作业。

她们用网兜覆盖石下,挥动锄头翻动石块,搅浑河水,最终成功捕获了“桃花虫”。

经专家鉴定,这些“桃花虫”实则来自多个昆虫家族,包括蜻蜓、蜉蝣等的幼虫,形态自然五花八门。

这也解释了,为何村民难以统一描述其外貌,以及“桃花虫”为何仅在桃花盛开时现身——因为随后,它们会羽化为成虫飞离。

至于那传说中的“桃花虫王”,其真实身份,同样指向了某类昆虫的幼虫阶段,等待着进一步的科学揭秘。

桃花虫的常见种类:

01水蜈蚣

龙虱幼虫,深褐色,有节,长约寸许,幼蚕粗细,头有两把利钳,两排细腿,有点像蜈蚣,但小得多了,无毒。

在南方其他地方,也有叫“爬沙虫”“虫参”“土人参”的。

02水夹子

又叫“水蟑螂”“水人参”,即龙虱,金龟子大小,但全身黑色,肉食,药膳两用。

有时,“水夹子”一词,也指龙虱之幼虫“水蜈蚣”,但主要是指成虫龙虱。

03沙虫

即“水虿(chai,去声)”,蜻蜓之幼虫,形似幼蝉,无翅,湘西方言俗称“沙虫”。

04豆儿虫

即豆娘之幼虫,形似幼螳螂,无翅,湘西方言俗称“豆儿虫”,有时也与水虿混在一起,都叫“沙虫”。

05趴趴鱼

亦称“趴岩鱼”,学名“蝦虎鱼”,嘴大头大,有腹鳍吸盘,可在逆流中吸附在岩底,身有细斑,其色可依环境而变;手指大小,喜群居,溯水上,动作迅猛,常藏身洞穴水流,或趴在浅水岩石下,以小鱼虾、浮游生物及蠕虫为食。

06虾

大多是些藏匿在水草、岩缝中的小虾。

07蟹

俗称“拿岩(‘岩’音‘ai,阳平’)”,藏在水底岩石下的小蟹。

08泥鳅儿

即岸坎边、石缝中的小泥鳅。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可食昆虫。

有的时候,民间也用“水蝎子”“水夹子”“水蟑螂”“沙虫”来混指“龙虱”“豆娘”及“水虿”及其幼虫。

“桃花虫王”之所以能在众多“桃花虫”中独树一帜,主要是因为它体型庞大,外貌更显威猛。

在协助捕捉“桃花虫”的村民中,真有一位幸运儿捕获了“桃花虫王”。

这“王”形态狰狞,酷似蜈蚣,其琥珀色的外壳,在阳光下闪耀,即便被捕后仍奋力扭动身躯。

从外观特征推断,这“桃花虫王”实为巨齿蛉的幼虫。

它偏爱栖息于水质清澈的小溪与河滩,拥有多对腹足作为水中呼吸的腮,因此也被称为“水蜈蚣”。

每当桃花盛开之际,它便化蛹成蝶,蜕变为成虫巨齿蛉。

巨齿蛉,作为广翅目昆虫的一员,是目前已知体型最大的水栖昆虫之一,甚至有记录显示其翼展可达21.6厘米,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其雌雄体型相近,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长有一对巨大的牙齿,背负四翼,显得异常凶猛。

幼虫期的巨齿蛉生活于水中,以捕食小鱼、小蝌蚪为生。

它们常躲藏于水底乱石之下或水草缝隙中,由于不擅长长距离游动觅食,故多见于水流平缓、水面宽阔的浅滩水域。

羽化为成虫后,尽管体型庞大,巨齿蛉并不擅长飞行。

白天多栖息于水边岩石或植物上,夜晚则外出觅食,以树木汁液为主食,偶尔也捕食蛾类等害虫。

这种昆虫极为神秘,一年中现身的时间不超过20天,难以窥见其真容。

同时,它对水质变化极为敏感。

幼虫生命脆弱,一旦水质受损,便迅速消失无踪,因此,被誉为“水质指标昆虫”。

其存在与否,可作为判断水质优劣的重要依据。

巨齿蛉的生活习性和高要求的生活环境,导致其数量稀少,鲜少为人所知。

尽管其外貌可能令人畏惧,但如在野外偶遇,请务必善待,切勿伤害。

湘西人不害怕这种看来吓人的虫子,反而认为它们很吉祥。

一则因为“桃花虫”只在水质特别好的浅滩或者溪水中出现,它们存在证明水好;二则因为“桃花虫”肥美营养口感甚好,是当地人“打牙祭”的美食;三则因为“桃花虫”在治疗风湿等病痛上有奇效。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搜集整理,侵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cane.com/rsjj/125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