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武地理中国教学02

用什么药能治白癜风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以下文章为李泽武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

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冥之故

——《易经-系辞》

以5年级为例聊聊地理教学

那么应如何学习地理学?

这里我要再次提到赫特纳以及他的《地理学》。他在书中提到的多学科整合、强调区域地理、以及地理学习中的“同心圆”学习法,以及感觉直观与概念学习的结合,我认为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华德福教育教学实际中,恰恰展示出运用了这些想法与方法的强大力量。具体到教学上,阅读材料、推论、观察、书写、动手画图、制模、使用工具、参访、调查、大地上行走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我在这里谈到的是整个地理学习的全景。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课程重点相匹配。从国内教学实践来看,四年级本地地理;五年级本国地理;六年级本洲地理;七年级祖国的周边与丝绸之路;八年级世界各洲;九年级自然地理,包括地质;十年级人文地理;十一年级生态地理与人文地理结合的区域地理;十二年级与十三年级,人类与地球。此外,也会按照国家《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的要求设置教学内容。

以下我们进入到五年级地理教学。

关于五年级孩子的发展,“平衡”“关联”是主题词。五年级是“童年的夕照”——达到一个身体发展的平衡高峰,马上进入青春期的不平衡,冲突四起。平衡意味着进行完整的体验与认知成为可能。关联意味着与体验与知识的关联。

国际大纲中说,“五年级的重点与主题是,学生要学习有关世界的知识,但是这样的学习也会和理论知识相关联。在背景介绍中会提及世界起源的原因。他们自己的一些区域和风景会选择性地讲解。在这一年级,最重要的事情是扩大在四年级刚开始学习的经济和基础设施的研究。”

“如果我们乘飞机从祖国最东边的城市之一的佳木斯出发,低空飞行,大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绿的原野,向西很快飞过纵列的山脉,那是西北东南走向的纵向的美丽的小兴安岭。飞过小兴安岭,是河流蜿蜒的松嫩平原,看到平原上的许多城市。再向西,必须抬高机头飞翔,进入到巨大的黄色之中,那是无垠的沙丘和流沙,也会看见九曲弯弯的黄河和奔腾的河水,向西又向东,沙漠在眼前连绵不断,在沙漠边缘还可以看看隐隐的长城遗迹。再往远处望去是皑皑雪峰。再往前,可以看到灰色的戈壁。沙洲或戈壁里有星罗棋布的绿洲,还有风力发电站的电杆,以及塔里木河蓝蓝的河水。在飞过一大片茫茫戈壁之后,我们飞入绿色环绕的城市,我们的目的地——喀什。”

成都华德福学校教学现场----学生手绘地图

这是我们五年级学习地理开始时学生在主课本上的记录。我们是这样做的,我让同学们分享对祖国山河印象之后总结出来的。当然这个俯瞰发生在中国的北边。关于中国地理,我用两个板块,不到8周的时间上。学习内容我是这样考虑的:

1.中国的大地纹理。大山大河,地势地貌;

2.中国之于世界中;

3.中国自然地理带来的气候、植被、物产等的不同;

4.地理分布带来的生活方式、习俗、文化禀赋、民族等的不同;

5.地理带来的交通、出产、经济的不同;

6.区域地理与行政区划。

7.中国巨大的变化与发展。

01

中国的大地纹理中国之于世界中

学习中国自然地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买三维的立体中国地图。买回来之后就用泥照着图垒出中国地形图。四年级学生学习了两维的平面地图,五年级学三维的立体地图挺好。事实上,我带同学们做自然地理之中国时,他们还要在泥做的三维图上标注显著地理特征,比如珠穆朗玛峰,比如九曲黄河。

在三维地图上——当然您也可以同时买到世界三维立体地图——可以看到中国地域广大,地貌形态丰富。我们知道,中国国土面积为多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如果结合中国政区图,中国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

成都华德福学校教学现场——三维立体地图制作

02

中国的大地纹理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近公里。在稍微仔细看地形图,可以看到地貌包括高原、丘陵、平原、草原、沙漠与戈壁、湖泊、海洋、岛屿等。很容易在这里看到板块样貌,也会知道什么叫高原、平原、盆地;什么叫岛、半岛、湾;什么叫山脉、山峰、山地;什么叫发源地、流域、入海口。等等。而全国主体板块地理样貌为明显的“三级”或“四级阶梯”、山脉、河流纵横列立清晰。我国地势的最高级当然是平均海拔在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突兀的一大板块在亚洲大陆之上。经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地势迅速下降到海拔米~米或更低,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二级。在这一级阶梯上,分布着三个盆地和三块高原,即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成都华德福学校所在的四川盆地,以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从而翻过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直至海滨,地势大部分已降低到海拔米以下,是我国地势的第三级。这里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包括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等一些规模较小的平原。当然不要忘记长江与黄河,以及台湾岛、海南岛。如果把大陆向海洋延伸的浅海海深都不足米大陆架,算作我国地势的最低级,就为所谓的“四级阶梯”。

中国古为华夏,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华夏大地的样态休戚相关:大陆因素在历史中,直到现在,远超海洋因素;山、河形态对文化与社会生活影响巨大。但是,当今中国,特别最近几年,已经“走向深蓝”,海洋元素正在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文化因子肯定受到巨大影响。大陆地形西高东低,水总体西流向东。这些,都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观察到。

中国地形图给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鸡公型和两条横贯的江河——长江、黄河。对五年级同学来说,从这些特点入手是最容易抓取的。

03

自然地理分布带来气候/植被/物产等不同

总体来讲,就如同学们所说,“北方就是冷,南方就是热”。广大的地域,太阳的不同影响,带来的是南北温差较大。但绝大多数地区适于人生存繁衍,中国人口约14亿,世界第一。也适合物品出产。只从各地无数的小吃名品,就可以看出物产的丰富。环境影响到很多方面,一直以来农业耕种为主要出产方式,农耕文化田园生活占社会主流。南方主体是稻谷类,而北方主体是面食。当然,随着交通的便利程度加大,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南北出产差异生活习俗在缩小。而巨大的板块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在被迅速打破。

04

地理带来的交通、出产、经济的不同

谈到交通,可以让同学们分享到自己的直接体验。从6年我第一次在华德福学校讲中国地理,到现在14年的时间,这十多年,也是中国交通巨变的时间。以前看中国政区图,铁路用黑白轨道图标,干线还是三横五纵,主要是京哈线、京沪线、京广线、京九线、宝成—成昆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后来,我国出现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后来,出现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现在是高速铁路四纵四横。高速公路八纵八横。结合以前我们四年级学习的“蜀道难”,可以带出交通的意义与作用,以及为什么以前人们会说“要致富,先修路”。

05

区域地理与行政区划

习惯上,中国被分成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几个不同的区域(文末加注)。省级行政区共34个,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大的区域划分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是重要的概念,现在更多是以省为主要行政界域。

七大区域的主要位置与出产;各省的位置与简称,省会与主要城市;“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对少数民族的认识。这些方面都是应该掌握的内容。不同的地理历史物产养育了不同的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与风俗、生活方式。而学校同学、老师,以及去周边参访所见的少数民族,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关于教学法

教学上我用的是先总后分、直观体验与概念、思维推理结合、尽量与生活相联系、建立空间感、对比等方法。

因为学校学生老师来自四面八方,就有了全国地理教学的一个优势。就像我在开篇教学实例中涉及到的,让同学们了解自己所在城市或区域,介绍自己来自哪里,就自然而然引出全国的概念(当然您可以加上老师所来自的地方)。自然引申出距离、方向、空间感、地图。

具体的教学案例,在我的《为未来而教》书中有记录:

“莫说青山多变换,风也清风也静……”

“正版的汪明荃的粤语歌声从芷禾爸爸妈妈,小丽妈妈嘴中唱出。之后芷禾爸爸从广东的历史谈起,娓娓道来,言辞之中洋溢的是对自己生活的地方的热爱。我觉得请代表性的不同地方的人来讲当地的故事是正确的。

课堂上芷禾和小丽弹了《平湖秋月》,家长们给大家分享了广东老婆饼,其乐也融融。”

请当地人讲述本地故事、风土人情,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既调动了资源,增加了体验感,又与大家的实际生活有了很好的联系。

与生活的联系是地理学一大长处。比如在东北区域的学习中,我请同学们带来的东北的产品,“于是有的带来大米、菌类、松子、人参,也有只带来一只口袋,装大米的,口袋上印有“东北大米”,嗯,不错。”

当时有个活动我印象很深,叫“小记者家乡大调查”,我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省市,制作调查表,内容包括地方名称、地理最大特征、天气、人口、特产、矿产资源等项目,去校园内采访不同地区来的人。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样做太散太浅大不精确。在西方较为流行的地理教科书美国格蒂斯等著的《地理学与生活》中,谈到区域类型有形式区、功能区与感知区(顺便说一下“形式区”英文formalregion,其意为有共同性的区域,因政治、环境、物产等归类。译为“形式区”有点不知所云,也许一致性区域?共同性区域?)“功能区”为主要节点区域nodalregion,影响最大化区域。而“感知区”为大众心像地图mentalmap复合物。这种心理因素的考虑值得肯定。地理学习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严密掌握,更重要的是对事实的体验。

谈到体验,下面也是我教学的两个实例。

在讲西北地理的时候,我用了“人体雕塑”的办法,新疆有个地型的说法“三山夹两盆”,我让学生用身体在地板上摆出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而这些横卧,仰躺,纵裂,走向,一下子这个特征就呈现出来了。然后让他们画、标出来,这样就从具象到抽象,进入知识层面。

“我于是做了一点示范,请他们画出阶梯地形。青藏高原一级,内蒙高原二级,华北平原三级,渤海四级。同学们画的各有不同特点,有的参照印刷地图画的,十分细致,还包括了高度米数,有的参考我画在黑板上的,比较粗犷,注意大的意向。”(同上书)

这样的直观体验很重要,感性的东西孩子们总是喜欢的。无论我前面提到的请相关地域家长来讲解,还是请同学们拿来产地实物,以及学生们画出各种地图,或做出各种模型,都会对他们的学习有绝大的帮助。

地图的描画与制作很重要,我都记不清我们画了多少地图,多少只“中国雄鸡”,只知道学生们最后几次说,老师,可不可以别画了,我都要画吐了。但是,画图确实很重要。地图是最直观的东西,为地理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成都华德福学校教学现场----中国地理手绘拼图

对比祖国最高的地方珠穆朗玛与最低的陆地吐鲁番,最北边的漠河与最南边的天涯海角、曾母暗沙;乐府《敕勒歌》、王维的《凉州词》,乐府的《采莲曲》、李白的《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硬朗与温润,旷缈与精致,皖南的精致黑白民居,画壁;陕北的粗犷黄土,年画。最好的学习。

我谈到体验与直观的重要,这里举一个相反的例子。我一直觉得秦岭—淮河一线蛮重要的,因为是我国南北分界线,北边河面结冰,南边不结冰,北边冬天树光秃,南边满眼依然绿树。“昨天网上看到关于淮安的一篇文章,指出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事情,于是说给同学们听,他们并没有在意。很简单,尽管很重要,但跟他们没有直接联系,他们不会感兴趣。”(同上书)

教学中地理特征和人文风情的对比,永远都能奏效。

最后推荐一套书给大家作为这个年龄段教学与学习的很好材料:《给孩子讲中国地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精心编写14分册,11类84个专题,有主题有区域分册,有概览、有重点介绍。地理人文知识、诗歌、动植物、民俗,游学,都有涵盖,供我们老师取舍。也配精美图片,值得推荐。

我用自己书中的一句话结束这个板块,我认为它说出了地理教学的某种本质:

“这个阶段更多的是地理的内在品质,综合的品质。思考概念的,情感感受的,行动参与的。”

文:李泽武

图:成都华德福社群

编辑:竹子

泽武老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cane.com/rsjj/52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