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向我推荐了秀米和13两个编辑器,用来排版的,这样推文看起来更美观。我之前是试过秀米的,觉得有些花里胡哨,不太适合我今天又试了13,看得我眼花缭乱。好看的模板要会员,我便也没有用它了。
今天整理了点汇编的笔记,没弄完(老师开学要检查)。汇编老师讲课不要太细,他是照着书一点一点讲的。有时上着上着就来点鸡汤,按他的意思便是“照着PPT讲的课是没有灵魂的,学生是听不懂的”。
三、泻下药
1.拔毒导滞——红蓖麻
四、利水渗湿药
1.通淋止泻——车前草
五、温里药
1.助阳散寒——肉桂
六、驱虫药
1.苦口良药——苦楝皮
九、补虚药
1.滋阴凉血——旱莲草
.补肾良药——楮实子
三、泻下药凡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里实积滞证的药物,主要功用为泻下通便或清热泻水或逐水退肿。主要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热邪内盛及水饮内停等里实证。注意使用时,奏效即止,切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
1.拔毒导滞——红蓖麻(1)
红蓖麻从出苗至开花只需4天,成株高1.cm左右,茎如红竹,红叶形同鹅掌,果穗长3~0cm,似红色宝塔,美观艳丽。红蓖麻是指叶面、叶脉、叶柄均为红色的蓖麻,其他蓖麻药用价值不大。红蓖麻为大戟科植物的叶或种子。叶全年可采,多鲜用;种子秋冬季采集,晒干出去果壳或榨油备用。该植物为一年生或多年生高大草本。
《雷公炮炙论》中有“蓖麻子”条目。
“蓖亦作螕。螕,牛虱也。其子有麻点,(状如牛虱)故名蓖麻。”
——李时珍
()
蓖麻油属于高级润滑油。由于其稳定性强,有时可以用做飞机润滑油、变压器油等,临床应用主要为其药用部位叶和种子。
叶可以消肿拔毒、止痒,以外用为主。如治疗疮痈肿毒,取鲜叶捣烂外敷;若用于湿疹皮肤瘙痒,则取叶子煎水外洗。
种子以内服为主,也可以消肿拔毒,同时还能泻下导滞,治疗疮痈肿毒、瘰疬[a1]痰核[a]及水肿胀满、大便燥结。
蓖麻油又是重要的医药用油,一般用于手术前清肠。因为蓖麻油属刺激性泻药,从蓖麻子中提取富含蓖麻油酸、亚麻油酸、硬质酸,既可润滑肠道,又可刺激平滑肌,促进肠道蠕动。在十二指肠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蓖麻油酸钠和甘油,通过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肠腔积液并使肠道内容物急速向前推进,从而导泻。孕妇及大便溏泻者禁用。本品有毒,无论内服外敷,若使用不当均可能引起中毒。
[a1]瘰疬:生于颈部的一种感染性外科疾病。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淋巴结核。
[a]痰核: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一般不会化脓溃破。
二、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物。据性能、功效和主治的不同,可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
利水消肿药
主要功效:利水除湿
主治病症: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及泄泻、痰饮等;
利尿通淋药
主要功效:利尿通淋
主治病症:湿热蕴结膀胱所致的淋证;
利湿退黄[a3]药
主要功效:清利肝胆湿热
主治病症:肝胆湿热之黄疸[a4]等
注:
①易耗伤津液[a],故阴津亏耗,肾虚遗精、遗尿者应慎用或忌用;
②有些药有较强的通利作用,孕妇慎用或忌用。
[a3]黄:即黄疸。
[a4]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按病因可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临床症状除皮肤巩膜黄染外,可伴腹痛、瘙痒、发热等。
[a]津液: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通淋止泻——车前草(1)
本品为车前草科植物车前的全草或种子,全名叫车前草,种子叫车前子。车前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全缘或边缘有不规则锯齿,通常有~7条弧形脉;穗状花序,花淡绿色,种子近椭圆形,黑褐色。
()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湿热淋证;通尿消肿,用于治疗水肿;治疗水湿泄泻(利尿作用较明显)。
治疗水湿泄泻的方法:利小便以实大便。即恢复小肠的分清别浊功能,让小便的量增加;小便量增加,大便的含水量就减少,排便的次数就减少。
渗湿止泻可治疗小儿夏季腹泻。
配伍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使用,即“异功散[a6]”,效果显著。治疗小儿单纯性的消化性腹泻。用法:炒焦车前子研末服用;若成年人服用,用量增大。
曾闻水泻有何方,炒焦车前效最良;细末一钱调米饮,小小七剂便安康。
——《海上方》
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同时对于肝肾阴虚视物不清同样有明目的效果。
方剂驻景丸:目为肝之外窍,清肺祛痰,治疗肺热咳嗽痰多,祛除肺窍之痰,使咳嗽得以缓解。
(3)
注:
①车前子在使用前要包煎。因车前子颗粒细小。若不包煎,煎煮时药汤里混悬许多车前子,不方便服用;且车前子含有大量的粘液质,若不包煎,粘液质就很容易溶解到药液中,药液就很粘,很难过滤,也不方便服用,其粘液质大多不属于有效物质。
②车前草与车前子的功效基本一样,车前草可用来代替车前子,效果缓和些,也有不同:车前子对虚寒水肿或肝肾亏虚的视物不清可使用,而车前草对于虚证一般不用。
③车前草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用于较轻的热毒证。
[a6]异功散:方剂名称,别名“五味异功散”。
三、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味辛而性温热,主归脾、胃经,有的兼归肝、肾、心、肺经。
据主要归经的不同效用不同,
共同点:均能温中散寒,用治外寒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
不同点:
暖肝散寒。用治寒滞肝脉之少腹疼痛、寒疝疼痛、厥晕头痛等;
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之阳痿宫冷、腰膝疼痛、夜尿频多、遗精滑精等;
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之心悸、畏寒、小便不利等;
温肺化饮。用治疗寒之痰鸣咳喘、痰白清稀等;
其他。少数药可回阳救逆,用治亡阳之畏寒蜷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注:辛热燥烈,易助火伤阴,凡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禁用;孕妇慎用。
1.助阳散寒——肉桂(1)
肉桂的种子叫桂子,故民间寓意新婚时服用可“早生贵子”。
肉桂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皮。圆锥花序腋生或近顶生,果椭圆形,成熟时黑紫色,无毛。
()
主要功用:
补火助阳——阳虚诸证
引火归原——肾阳不足,虚阳上浮
传说本品曾治愈古代美女西施的咽喉疼痛。
散寒止痛——虚寒证或实寒证
如:丁桂儿脐贴
(3)
肉桂与桂枝共同点:
长于入血分,能温通经脉;
肉桂与桂枝同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
肉桂与桂枝不同点:
前者为肉桂的树皮,后者为肉桂的嫩枝;
桂枝善走四肢,故更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证,肉桂善入脏腑,故更常用于治疗寒滞经脉之痛经、闭经等。
(4)
注:
肉桂不宜久煎,甚至不入汤剂,而是直接开水泡服;
肉桂入血分,故有出血倾向的易动血,不宜使用。在十九畏[a7]当中提到的官桂畏石脂,此处官桂即肉桂。[1]
[1]官桂畏石脂:十九畏最早见于明朝刘纯《医经小学》列述了九组十九味相反药,具体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a7]十九畏: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包括十八反、十九畏。
六、驱虫药
凡以驱除或杀死人体寄生虫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虫证的药物。
使用注意:
空腹服用
有毒,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
体虚、孕妇慎用
发热或腹痛暂不宜用
1苦口良药——苦楝皮(1)
苦楝皮为楝科乔木植物楝树的根皮或树皮。
()
优点:作用强,如有“苦楝皮合剂”治疗肠道蛔虫病。
“苦楝皮合剂”方剂组成及用法:鲜苦楝皮30g,苦楝子10g,花椒6g,水煎,滤液中加食醋约10~1ml,一剂分3次服用。
缺点:
苦寒之性显著。易伤脾胃,且有特殊臭味,很难喝下;
有毒。若用药不当易引起中毒,苦楝皮驱虫的有效剂量和一部分人的中毒剂量差异不大,故安全性不高。
有效成分差异:
苦楝皮生长于不同地域;
采集于不同季节,含量不同;
取皮部位不同,根皮和树皮的有效成分含量不同;
同一棵苦楝皮而言,向阳的树皮和背阳的树皮所含的苦楝皮成分也有差异;
贮藏时间的长短;
故为安全起见,临床上很少以苦楝皮内服来驱虫,以外用为主。外用疗效类似于川楝子,可以杀虫止痒,可用于疥虫感染引起的皮肤瘙痒;湿热蕴结引起的皮肤瘙痒,也可以煎汤外洗,此时相当于燥湿止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用酒精提取苦楝皮中的苦楝素,除对蛔虫、蛲虫有很强的驱虫效果外,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也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治疗头癣等真菌感染时,多用酒精为溶媒,制成酊剂[a8],可提高疗效。
[a8]酊剂:把生药浸在酒精里或把化学药物溶解在酒精里而成的药剂。
九、补虚药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本类药根据功效和主治的不同,可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大类。分别用于治疗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阴虚证。
注意事项:
顾护脾胃,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
补虚药是用于治疗虚证的,凡以身体健康、并无虚弱表现者,不宜滥用,以免导致“误补益疾”。
实邪壅盛,正气未虚者,以祛邪为主,也不宜用本药,以免“闭门留寇”。
1.滋阴凉血——旱莲草(1)
“果实状如莲房,故得莲名。”
——李时珍《本草纲目》
药名中的“旱”字是相对于水莲而言,水莲为水生,旱莲为陆生,又为草本植物,故名旱莲草。旱莲草还叫“墨旱莲”或“鳢肠”。之所以叫“墨旱莲”,是因为将其捣烂揉碎后,会流出墨绿色的汁液;“鳢”是一种害鱼,性凶猛,可捕食其他鱼类,但其肉味鲜美,可供食用,因色黑,有斑点,又名“墨鱼”、“黑鱼”或“乌鱼”。故药名为“鳢肠”,也是其汁液为墨绿色之故。旱莲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鳢肠的全草。
()
主要功效:
补肝肾阴、退虚热——肝肾阴虚兼虚热
女贞子也可以补肝肾阴、退虚热,用于肝肾阴虚之虚火亢旺,故这两味药常配伍使用,用于治疗肝肾阴虚的腰膝酸软、目暗不明、视力减退、须发早白、耳鸣耳聋、失眠多梦等。这便是二至丸。“二至”主要是针对这两味药的采集时间,女贞子是种子类药材,一般是在十二月份或十二月底,即冬至节的前后采集;墨旱莲是草本植物,一般是在六月份或六月底,即夏至节的前后采集,故称为“二至丸”。
“乌髭发,益肾阴”
——《本草纲目》
“汁涂眉发,生速而繁”
——《唐本草》
所谓补益生发,是因为“发为血之余”,而肾藏精,精能化血充养头发,故精气充盈则毛发乌黑润泽;所谓收敛固发,是因为旱莲草味酸涩,具有收敛之性。《本草纲目》中提到“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之药,以敛其耗散”;所谓止血固脱,是因为旱莲草还具有止血之功效。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补肾良药——楮实子(1)
构树,也叫“砂纸树”,因为叶面被毛,用手摸如砂纸一般,而入药是果实,故名“构子树”或“砂纸树子”。“楮”是纸的代称,因为该植物树皮是重要的造纸原料,宋金元时期发行的纸币就是用楮皮纸制成的。
()
楮实子来源于桑科落叶乔木植物构树的果实。
(3)
楮实子功效:补肝肾、明目、利尿。
楮实子性寒,适合阴虚火旺者使用。
“如此良药,且处处有之,竟然弃而不用,实属可惜。”
——朱良春
许多药物都具有补肾和收敛的作用,如:菟丝子、覆盆子、韭菜子、枸杞子、五味子、桑葚子、沙苑子、金樱子、蛇床子、女贞子等,还有古方“五子衍宗丸”,中成药“八子补肾胶囊”、“七子补肾酒”等。
版中国药典记载,其性味与归经为:甘,寒。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明目,利尿。主治肝肾不足,腰膝酸软,虚劳骨蒸,头晕眼花,目生翳膜,水肿胀满等。
世人常常弃而不用,是因为本品久服易导致滑肠[a9]。楮实子之所以会导致滑肠,皆因其润泽之故,若想防其滑,可与茯苓、薏苡仁、山药同用。
综上,楮实子味甘、性寒、无毒,具有补益肝肾、明目、利水消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遗精、头晕目眩,视物不清;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即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表现为记忆力强、理解力好。近年药理与临床研究也表明,该药具有抗老年痴呆的作用,具备研制为治疗老年性疾病新药的潜力。
[a9]滑肠:也称“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此病的发生可能与免疫、遗传、饮食、精神等因素有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