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云研智慧碰撞丨读古典名著,品百味

读古典名著

品百味人生

在前两期推文中,我们一起回顾了陈伟玲、蔡斌芳、陈一新、陈华贤、余馨和陈达等六位老师以及大学生成员们的精彩发言。

这一期我们来听听符穗、黄华凤、梁娟、陈馀奋四位老师的发言。

01雷州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

符穗老师

王崧舟老师的这节课,我看了两遍。我一边看,脑子里一边蹦出来这样的思考:普通老师没有王崧舟老师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我们的学生没有扎实的阅读基础,该怎样做到难文浅教?我认真地看了教材,再反复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课本为什么要改选《红楼春趣》这篇课文?作为小学生第一次接触《红楼梦》的切入点是什么?这篇课文为什么要选林庚的《风筝》作为阅读链接?《红楼春趣》这么难的一篇课文,为什么要定位为略读课文,而且是这个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另外的一个思考点:学生经过前面多篇课文的学习,已经有了哪些知识储备?要不要把语文园地当中的交流平台放到《红楼春趣》当中提前来教?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我们怎样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练方法,课外阅读用方法。基于这几个点的思考,梳理核心问题如下:1.怎样进行难文浅教?2.在哪寻找教学价值点?一是寻找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降低阅读难度。统编教材改选《红楼春趣》,为小学生初次接触《红楼梦》搭建了很好的桥梁。因为《红楼春趣》所选的放风筝,是许多小学生都感兴趣的活动,比较接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比先前课本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更容易让学生走近《红楼梦》。老师就应该顺势而为,紧紧抓住这个点。利用课文中的课后阅读链接,林庚放风筝的这个点,寻找学生、课文、名著三者的契合点。二是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法,在静心思考中,降低学习难度。王崧舟老师紧紧抓住“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一个价值点,让学生去读、画、想、写。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运用已经积累的阅读方法,在静心阅读中体会人物形象,交流时就能做到畅所欲言。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了“忌讳”,结合课本插图理解“穿籰子”,利用“跳读法”跳过“高墩”“籰子”这些难懂的词语。让课堂成为学生阅读实践的训练场,学生的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提升。自主学习,抓细节、品形象,充分交流,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分。教学时,也可以选择利用了思维导图,让孩子们围绕“宝玉给你留下什么的印象?”进行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然后让孩子们就着这个思维导图,分析人物关系,品析人物形象。这样孩子们就很快地能够挑出课文中的语句,统整出了宝玉的形象。三是以“趣”为教学价值点,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借助链接,让学生圈出文中描写“笑”、兴致勃勃、趣味盎然的词句,让孩子们体会放风筝的乐趣。我是这样借助课后链接的:风筝的名字是《红楼春趣》中隐含的“趣”,请浏览林庚的《风筝》,找出两篇文章中风筝的名字,想象曹雪芹在给风筝取名字时会想什么?曹雪芹为什么要给风筝取名字?体会《红楼春趣》中风筝名字的趣味。通过这样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了,林庚是如何给风筝取名字,风筝什么样子,林庚就取什么名字。曹雪芹给风筝取名字是有寓意的,每个名字都预示着人物的命运。除了以上的教学内容,课即将结束时,我们还可以带着学生思考:1.《红楼梦》中的人物结局怎样?2.《红楼梦》当中还有哪些有意思的隐喻?3.《红楼春趣》通篇都是笑,曹雪芹却说《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原因?4.导语为什么说惜《红楼梦》残呢?挖掘文本与学生与原著当中的契合点,寻找教学的价值点,引发阅读点,下课时让学生带着思考点,做到难文浅教,并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主持人

非常感谢符校长对《红楼春趣》这篇课文的深刻解读,您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更好的把握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知道了在教学前,应该先准确地去把握学情的起点,精准定位教学的落点,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训练的要素,引导学生走向发展的原点。能够真正落实难文浅教,能够激发学生对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非常感谢您让我们收益匪浅,再次谢谢!

02吴川市城建小学

黄华凤老师

《草船借箭》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三国演义》改编的,这个单元主要任务是学习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观看了张老师的《草船借箭》,让我对古典名著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初读语言,感知人物个性

体会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三要素之一,上课伊始,张老师出示描写周瑜、诸葛亮、鲁肃语言的句子,让学生读,从语言细节中初步感知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感受到了周瑜的妒忌心强,诸葛亮足智多谋,鲁肃顾全大局。让学生在读课文前初步了解人物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读课文、感知人物的形象做了铺垫。

二、品读对话,落实语文要素

课文第二自然写了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每一句话都没有提示语。怎样让学生通过对话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呢?张老师是这样做的:先重新排列课文第二段,用独句成段的方式呈现对话,让学生齐读,感受语言中透露的人物个性。再请两个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上讲台再现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在学生们的点评中,张老师引领学生读好对话的语气,从语言中揣摩人物丰富的心理。最后,张老师结合对话情境和人物个性,给对话加上了合适的提示语,与两个学生合作读对话、补白对话。在有层次的朗读中,学生读出周瑜的“诱、压、逼”,体会诸葛亮的“智、装”。张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轻松地完成了课后练习第二题,落实了本单元语文要素。

三、立足文本,启发学生思考

整堂课,张老师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在学习借箭这部分,张老师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三天时间,诸葛亮都做了什么?”第二个问题“三天时间,诸葛亮都预料到了什么?”这整个过程中,学生理清了课文内容,自主思考,体会到诸葛亮的知识渊博,知天文、晓地理、察人心、善作事。最后师生得出结论:诸葛亮是天文学家、心理学家。

四、创设情境,着力学生表达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养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达到运用语言文字的最高境界。”张老师为了让学生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他设计了两个场景,让鲁肃来向周瑜汇报借箭的经过,还原曹操知道“草船借箭”后懊悔不已的情景。这既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补白,又完成了课时目标。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旨在锻炼学生复述能力,更加凸显了人物性格,有梯度地训练学生由读到表达。

张老师的《草船借箭》不但教学生如何品读古典文学作品,还教会我如何教小说。以人物为抓手,围绕人物性格聚焦主要情节。揣摩人物都心理,读出人物的心理。

主持人

散文大家刘白羽说,每一部文学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阅读一部名著犹如打开一扇窗,从中可以窥见世事万象、人生百态。华凤老师从四个方面分享了她的观课感受,让我们明白,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就能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渴望,古典名著的芳香就能润泽学生心灵,源远流长。

03雷州唐家中心小学

梁娟老师

《红楼春趣》选自于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是这一回的第三个情节,也是尾声,讲的是宝玉、黛玉等青春少年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也是大观园最后一次快乐而纵情的聚会。

本单元以“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王崧舟老师在执教《红楼春趣》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式教学,他在紧扣教材语文要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了解名著语言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增强了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的兴趣。对此,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读方法

王崧舟老师在课堂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方法。1.联系课文,猜测意思。2.难解语句,暂且放过。3.借助资料,扩大了解。4.结合影视,加深理解。学生在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时并没有直接了当讲明,而是通过背景提问、启发等方式去引导学生理解。

二、读人物

王老师通过对人物(包括宝玉、黛玉、宝钗等)的语言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主要人物特点,凸显各位人物的不同形象。同时,通过日常场景揭开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三、读语言

王老师通过分析文中对话,让学生在初读《红楼梦》中感受到《红楼梦》叙述语言的质朴自然。这使得学生能在学习和鉴赏古典文学中贴近作者语言风格,感悟言语魅力,增强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主持人

梁娟老师从读方法、读人物、读语言三方面谈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红楼春趣》的观课感受,让我们进一步把握了观课的重点。

04雷州唐家中心小学

陈馀奋老师

《猴王出世》选自于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学生理解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西游记》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对本课的理解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张学伟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整个教学过程,张老师紧紧抓住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和动作进行长文短教,以读为本。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悟法,在朗读中品析人物的语言特点及形象,并教给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理解与应用并重的要求。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读语言,初识人物特点

张老师首先引入人物语言,如孙悟空常说的“妖怪!吃俺老孙一棒!”以及唐僧的“善哉善哉!有劳施主了!”等,学生通过读师徒四人有个性的语言,初步了解西游记用语言凸显人物的描写特点

第二:读动作,了解石猴特点

张老师出示描写石猴动作的一段文字,如“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樟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以及现代文,那石猴在山里生活自由自在,他已经自己会行走,也会奔跑跳跃。他饿了就吃点野草,找点野果,渴了就喝点山里的泉水,有兴致的时候,他还采采野花,把树枝树叶变成帽子衣服穿戴起来。每天,他都是和山上的野兽们作伴,白天在洞里洞外玩耍,夜里就睡在能够遮挡风雨的山崖下面。引导学生通过古文、现代文对比读,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体会,感受文中带有节奏富有跳跃感的语言特点,这正符合石猴活泼好动的特点,从而发现课文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式。

第三:品对话,感悟语言特色

通过让学生分角色读、表演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而发现石猴的语言特点是重复、急促,这一语言特点非常符合石猴性子急躁好动的人物特点。在此基础上,张老师通过选取小说中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等片段,让学生猜测石猴的语言,再出示原文对比,孩子们在这个过程的练习与鉴赏中发现作者的语言风格,亲近古典名著,从而增强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主持人

陈老师结合张老师紧紧抓住小说中人物语言和动作进行长文短教的特点,对我们如何把古典故事讲活,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结束语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们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将成为我们前进的灯塔。成长路上,能有如此团队领航,是我们何其的幸福和幸运!

一路欣赏,一路采撷。一路吐蕊,一路芬芳。各位研伴,我们一直在阅读教学实践的路上奋勇前行。现在,我们有了团队的引领,我们一定会在追寻理想课堂的过程中欣赏到更加美丽的风景,享受到更有意义的教育幸福时光!最后,把王盛青老师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语文,是满天星,

遇见了,

便邂逅浪漫;

语文,是那弯月,

流年中,

静好清欢;

语文,是一束光,

芳华不负,

一直向着明亮那方!

我们一定向着明亮那方,不负芳华!感谢各位老师和研伴的精彩发言,感谢每一位参与的朋友,今晚的研讨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期待下次再会!

图文:推文第三小组

组员:殷俊杰、江丽珍、林婷婷、郑妙迪、梁幸玲、符晓霞

审稿:梁桂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cane.com/rssh/98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