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文明,探究植物营养的奥秘。
人参自古就是好东西。古到什么时候?至少距今年前的甲骨文里,就出现了“参”这个字。
《甲骨文合集》中查到刻在甲面上的“参”字,这是个典型的象形文字。该字为上下结构,上部为人参地上部分的集中表现,茎上生着多个核果状浆果,这是人参最主要的植物学特征。下部则代表着人参的根茎,主根,侧根等。
甲骨文始于商殷时代,距今有年以上的历史。在年前我国就已经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参”字,并有准确可靠的记载。
公元年,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参,人参,药草,出上党。”这是文献中对人参产地的最早记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人参并用文字记载人参的国家。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记载着中国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人参药用的精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晋书·石勒别转》:“初勒家园中生人参,葩茂甚盛。”可见人参栽培在当时已经开展,那是遥远的年前。
人参的形状,出镜最多的是根茎,其实看到人参的自然状态,那一颗鲜红光润的人参果实,更令人称奇:人参浆果扁圆形,成熟时鲜红色,内有两粒半圆形种子。能结出这等红艳果实的根茎,毫无疑问,要么是大毒,要么是大补。
大自然的神奇就是如此,凡是绚烂艳丽的,莫不如此:蘑菇、蛇、女人、人参。
人参多生长在具有1月平均温度-23-5℃,7月平均温度20-26℃的气候条件下,耐寒性强,可耐-40℃低温,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一般生长在气候条件为年积温-℃,无霜期-天,积雪20-44厘米,年降水-毫米的地方,人参喜冷凉湿润气候。喜斜射及漫射光,忌强光和高温。土壤要求为排水良好、疏松、肥沃、腐殖质层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土的pH值5.5-6.2为宜。
人参多生长在北纬40°-45°,东经.5°-°之间,分布于辽宁东部、吉林东半部和黑龙江东部,河北、山西、山东有引种。苏联、朝鲜和日本也多栽培。
如此说来,北纬38°以南的韩国的养殖人参,恐怕不是好的人参品种(某官庄的人参是不是要躺枪呀?)。朝鲜高丽参才是长白山系、鸭绿江灵山宝水的自然物产。
人参的好处是吃出来的。这个经过年贵族养生、医生治病的经验检验,效果是真实存在的。
人参誉为“百草之王”,“滋阴补生,扶正固本”之极品,人参的肉质根为著名强壮滋补药,适用于调整血压、恢复心脏功能、神经衰弱及身体虚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兴奋等功效。
人参对于高血压病、心肌营养不良、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等,都有一定时治疗作用,可以减轻各种症状。
人参对不正常的血压具有调整作用,或认为不同的剂量可以出现不同的作用:小剂量能提高血压,大剂量能降低血压。
浸出液可被皮肤缓慢吸收且无不良刺激,能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增加皮肤营养,调节皮肤的水油平衡,防止皮肤脱水、硬化、起皱,人参活性物质抑制黑色素的还原性能,使皮肤洁白光滑,能增强皮肤弹性,使细胞获得新生,是护肤美容的极品。
人参的吃法大致有四种:入菜、做成膏、磨成粉、配伍。坊间流传人参大补,过量会流鼻血,年轻人火气大不宜吃等说法。朋友送我长白山野生人生粉,特意叮嘱我,给家里老人,我不要吃。
成人1日的常用量为0.2-3钱;人参浸膏(每毫升等于1克生药),每次服20-40滴,日服2-3次;人参酊(含量10%),每次5毫升,日服2-3次;人参粉,每次3-6分,日服2--3次。
人参的品种有很多,按产地分类,就是三类:吉林人参(长白山人参);朝鲜人参(高丽参,别直参);西洋参。
中医对人参药用价值的描述:味甘、微苦,性温、平。归脾、肺经、心经。补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这是哲学甚至巫术式语言,我们可以用科学语言解释一下。
任何一株植物,无非由三个部分组成:水、植物纤维、微量元素。显然,植物里的药用价值,来自微量元素。入食、入药的有效性,来自微量元素的剂量。与人类吃药治病的原理一样,植物的药用价值=微量元素×剂量(单次/连续)。微量元素进入人体后,与组织细胞发生化学反应,改变病变组织细胞的结构、含量等,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中草药治病的原理,大致就是如此。现在的中草药不能治病,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很多草药是人工种植的(还不要去说很多以次充好的),其微量元素的含量低于野生的。
这样的中药,按照过去经验的配方抓药,剂量自然达不到治疗的作用。这是重要吃了很多副,治病效果却不好的根本原因:剂量不够,加上草药本身的微量元素降低,这样的药方怎么能有效呢?
中医界一直流传的“中医将亡于中药”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很多草药的原生环境都被破坏,哪里还有好的原料呢?原料就不好,怎么能有疗效呢?
科学可以帮到中药。我没有用“拯救”这个词,因为科学不可能拯救环境,但科学方法可以分析出物质的构成元素、物质的结构,解释清楚物质效用的原理——西药就是这么来的,谁说中药不可以用科学方法给予研究呢?
不是西医与中医哪个更有效,而是哪个更科学;不是西药与中医哪个更高明,而是哪个更科学:科学不仅西医、西药可以用,中医、中药也可以用。
人参的物质构成,科学已经给予了解析:人参根中含人参皂甙0.4%,少量挥发油。油中主要成份为人参烯(panacen,C15H24)0.%。从根中分离出皂甙类:人参皂甙A、B、C、D、E和F(panaxosideA、B、C、D、E、F)等。人参皂甙A(C42H72O14),为人参皂甙Rg1(ginsenosideRg1)。人参皂甙B和C水解后产生人参三醇(panaxatriol)皂甙元,人参皂甙D、E和F水解后得20-表人参二醇(20-epiprotopanaxo-diol)皂甙元。
自乙醚提取物的低沸点部分分离出β-榄香烯(β-elemene,C15H24)。高沸点部分分离出人参炔醇(panaxynol,C17H26O)。此外尚含有单糖类:葡萄糖、果糖、蔗醣,三种三糖:葡萄糖-果糖-果糖、三聚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果糖,人参酸(为软脂酸、硬脂酸及亚油酸的混和物),多钟维生素(B1、B2、菸酸、菸酰胺、泛酸),多种氨基酸、胆碱、酶(麦芽糖酶、转化酶、酯酶),精胺(spermine)及胆胺(cholamine)。
人参的地上部分含黄酮类化合物,人称人参黄甙(panasenoside)、三叶甙(trifolin)、山柰醇、人参皂甙、β-谷甾醇及糖类。
简单地说,人参与其他植物一样,物质元素包括以下部分:皂苷类、糖类、维生素、酶类、黄酮类。也就营养物质、芳香类物质、颜色类物质、糖类物质等。一个植物的色、香、味、营养,就是由这些物质组合而成。
显然,人参的真正营养或药用价值,来自这个叫“皂苷”的物质。人参中含有的皂苷叫人参皂苷。其实,人参皂苷与其他植物里的皂苷是一个分子式:ginsenoside(人参皂苷)Rg1、Rb1、Rb2、Rh1、Rd、Re等。
也就是说,人参的药用价值在于人参皂苷的含量。排除克重的原因,人参的价格,正是由“单位物质里人参皂苷”的含量值决定:含量高,价格就高;含量低,价格就低。
为什么有些产品,克重很大,价格却低于克重小的产品呢?并不是广告里诱导的野生与养殖的区别(人参已大部分种植)、年份多少的差别,而是卖人参的企业,通过检测,按照人参皂苷的含量,给商品定了不同的价格。
什么叫只有错买、没有错卖?信息不对称博弈的买家是在给卖家交“知商税”。克重大的为什么比克重小的人参皂苷含量低呢?——你说呢?为啥吃一只老鳖比中华鳖精还更补呢?
最后总结一下:买人参、吃人参,看看人参皂苷的标注含量,以及每次摄入的剂量、频次。确定了这些,进补或治疗,才是可以被预测的。
中草药或者药食同源植物的“进补”,可以用科学的精确计量的方式,实现精确进补、精确营养。谁说中药、中草药不可以科学?
补充一条,在西方,人参叫做PANAXC.A.MEYERGINSENG,“PANAX”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包治百病”。
千万别再把大自然赐给中国这片土地人们的植物精华,当做“迷信”扔在一边,这叫无知。
注:信息、数据来自网上,若有错误,欢迎指正。
叶子文明
致力于探究、分享科学的植物营养信息
我们相信
植物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福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