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特产在山西——上党党参
旧为人衔芝,生此羊肠岭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其山岭、谷地、大河、森林兼具,气候与地形复杂,物产多样,且地处中原与塞上交汇之处,农牧相错,拥有名目众多的土特产品,为历代皇室所青睐。翻阅史书,细细盘点,有些土贡至今仍是人尽皆知的山西特产,而有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三晋名品”,如今却早已默默无名,他们被静静地记录在历代的地理志、地方志和仪典中,当年“皇家贡品”的身份已渐渐被人所遗忘,将它们重新钩沉,不只为了怀旧,更是寄望于深挖地方文化、重铸本土特产辉煌。
横跨文史三千载
服紫团参而飞仙,色佳质实的上党党参
党参,因其故乡在上党而得名。全国不少地方都种植党参,党参的种类达数十种之多,但是,晋东南地区出产的党参最受欢迎。
党参,在古代也称之为人参。以写“春城无处不飞花”佳句而著名的李翊,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到上党游历时曾写有《送客之铜鞮》:
官柳青青匹马嘶,回风暮雨入铜鞮。
佳期别在青山里,应是人参五叶齐。
诗中写到的“铜鞮”在今山西沁县,这里的“人参”就是指党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把党参列入人参条目之内,并把壶关出产的“紫团参”与辽东、高丽诸参列为上品。其实,以植物学分类来看,党参不同于人参,党参属桔梗科,而人参属五加科,生长的形状也不同。从医药效能上看,二者功用相近,但人参的药用价值大于党参。
晋东南党参产区主要分布在平顺、陵川、屯留、长子、壶关、潞城、黎城等县。党参的品种很多,尤其是潞城的“潞党参”、陵川的“五花芯”、壶关的“紫团参”最为名贵,在国内享有声誉。“潞党参”条长,直组,粗肥,心实肉坚,气味清香甘美。“五花芯”出产于陵川县黄松背一带,因切开参体后,断面的纹路象盛开的五瓣花一样,色鲜味香,花芯沁芳,故名。它具有油性大,粉性足,无渣质,含糖量高,药用性能好的特点。当地流传的民谚有:“千斤参,万斤参,不如黄松背的一棵五花芯。”“紫团参”因出产于壶关县东南部和陵川县交界处的紫团山而得名。紫团山的南庄村一带有条参园沟,沟上的庙宇里竖石碑一通,记下了当地产参的历史。至今这一带仍广泛流传着党参姑娘传播党参的传说故事。
党参的用途很广,以根入药,性平味甘,具有补中益气的功能,适用于中气虚弱,脾虚泄泻、食少便溏、面黄浮肿等症。据记载,唐、宋、元各代曾做为向皇宫上贡的物品。
党参适宜生长在山地灌木丛中或树林边缘。旧时为了采集到名贵的党参,参农们历尽艰难,饱尝了生活的辛酸,上党流传的一首民谣写道:
药老儿似神仙,荒山野岭遍地串。
寻得药材钱几何,几何粉身命归仙。
为了采到药材,换得维持生活的费用,甚至要冒着生命的危险。解放后,党参生产发展很快,行销国内各地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及港澳地区。
纵延洪荒百万年
山西三晋古韵文化体验平台,立足于源远流长的三晋历史文化沿革,全面整合文旅酒店、旅行社资源及民俗文化品牌,从本土旅游门户网站建设、文化讲师替代传统导游、特色民宿酒店入住及本土文化产品购买等方面一站式带领游客深入体验地道的山西本土民俗文化,给游客短时融入却终生难忘的极致文化旅游体验,并致力于传承、发扬三晋文化,赋予这些古朴的历史文化遗存新时代特色,重构山西文旅产业链,助力山西经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