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雀斑最好医院 http://m.39.net/zl/a_8593619.html
地点
格尔木
采访者
葛修远
格尔木,天路开始的地方
格尔木,是蒙古语音译,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而在年之前,它只是当地牧民口中的一个大致区域,没有人知道究竟哪里是格尔木。这一次,我来到格尔木,正是要去寻找天路开始的地方。
慕生忠将军在青藏公路(资料图片)
年5月11日,“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带领19名干部、多名民工来到昆仑山脚下的格尔木河畔的这片荒原上,开始了艰难的筑路,仅用了7个月零4天的时间,就把公路修到了拉萨。世界屋脊从此告别没有公路的时代。
青藏公路通车前使用牲畜向西藏运送物资(资料图片)
从慕生忠在格尔木河畔插下铁锨、扎下6頂帐篷的那一刻起,格尔木正式成为了青藏公路开始的地方,它的命运也从此和这条雪域天路紧紧连在一起。以一座城为基点,我的采访沿着一条路开始了。
年青藏公路建成通车,沿线各族群众与建设者们共同欢庆,并为他们带来酥油和炒面。(资料图片)
兵站,扎根在千里天路上的港湾
从格尔木到拉萨,途中大多都是无垠的雪原和广袤的无人区。每隔一段距离,你就会在青藏公路旁看到一座军营,这是给往来人员提供食宿保障的兵站。
运输车队行驶在雪域天路上
从格尔木市区沿着青藏公路向拉萨方向出发,行驶90公里,海拔迅速攀升到多米。这里有着青藏公路上的第一个兵站——纳赤台兵站,我的蹲点就从这里开始。
青海境内12个兵站中,仅有纳赤台兵站荣获“高原红旗兵站”荣誉。副站长周庆华特意为我们展示,在他们心中意义非凡的这面锦旗。
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某大站政委赵国勋告诉我,从格尔木出发,一直到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沿线环境条件都比较艰苦,海拔高、气候恶劣,兵站很难生产出新鲜的蔬菜,所以采取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方式,每周给沿线兵站配送一次补给。
为过往兵站的汽车兵做一顿丰盛晚餐
60多年前,这里的艰苦程度远比现在高出了不知多少倍。在纳赤台兵站院子背后的山脚下,依然可以找到兵站建设之初的地窝子、砖瓦房。
自上世纪60年代青藏公路沿线兵站建立至今,驻守兵站战士们的营房先后经历了4代,第一代是帐篷,第二代是地窝子,第三代是砖瓦房,第四代是楼房。
第二代营房——地窝子
年春,为了解决驻藏人员的后勤供应问题,党中央委托西北局组建西藏运输总队,用骆驼运粮进藏,这就是青藏兵站部的前身。年2月,刚刚建成通车的青藏公路沿线开设了14个兵站,数百名官兵骑着牦牛和骆驼登上千里青藏线开展兵站建设。他们在坚硬如铁的冻土上安下帐篷,用石块垒起锅灶为过往人员烧水做饭,提供后勤保障。
青藏公路艰苦卓绝的建设历程剪影。(资料图片)
在物流业远不如今天这样发达的时代,部队的运输力量长期肩负了向西藏运送各类物资的任务,在通车后的65年当中,有多名汽车兵长眠于雪山冻土之中。但是一代又一代青藏公路人依然如磐石一般坚守在这里。
战士崔建广专门带我去看了纳赤台兵站门口几棵长得不高的杨树。可以看出,它们被精心的打理过,战士们正在用山中引来的泉水浇灌。
纳赤台兵站门口的树
崔建广告诉我,这是十几年前老兵种下的,能够成活十分的不容易。从纳赤台再往后,一直到唐古拉山上的多公里路,就再也看不到树了。
他们格外爱惜这几棵树,因为他们要像树一样扎根在这里。这句话瞬间触动了我。65年前,慕生忠将军带领筑路大军来到格尔木时,不但扎下了帐篷,还亲手栽下了方圆百公里内的第一棵树。一代代青藏公路人和格尔木人,就如同树一样,在这片荒原之上扎下了根。
格尔木,一座可以找到起点的城市
在赵国勋的建议下,我从海拔米的兵站回到格尔木市区,继续寻找天路和这座城市的交集。
在中国,年轻的城市不在少数,但是能找到起点的城市就很少了。在格尔木,你可以找到这里的第一栋楼房和第一棵树。
昔日格尔木
年的格尔木还是一片荒野,有的同志问慕生忠,格尔木到底在哪里?慕生忠回答说,“格尔木就在你的脚下。我们的帐篷搭在哪儿,哪儿就是格尔木。”当时他们在茫茫戈壁滩上扎下的6顶帐篷,成了格尔木市的开端。
在格尔木的西郊,有一个叫“将军楼”公园的地方。“将军楼”建于年10月,是原青藏公路管理局办公的地方,也是慕生忠将军当年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它的前身就是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这里也是格尔木和青藏公路最早的交集。这栋楼是格尔木市的第一幢楼房,也是当时的至高点,站在二楼就可以饱览格尔木的全貌。
格尔木第一栋楼房、原青藏公路管理局办公室——“将军楼”
带你游览“将军楼”公园
同样是在年,在慕生忠将军的指挥下,民工利用青藏公路动工前的空余时间,修渠放水,又从青海湟源县拉来14万株树苗,这是格尔木市的第一批树木。在将军楼的旁边,慕生忠亲手种下的青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
今日格尔木(格尔木台提供)
当年的14万棵树苗,留存至今的已经不多,但勤劳而智慧的格尔木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把树和花草从城区种到郊外,把荒漠变成了绿洲,把滩涂变成了耀眼的新城。
格尔木,一座被树林保护的城市
即使是从自然环境恶劣的青藏公路回到格尔木市区,多米的海拔和戈壁黄沙依然提醒着我这里的环境有多么恶劣。
在格尔木市东郊,青藏公路横穿柴达木盆地后,在这里向南拐了一个弯道,擦着格尔木市区的南部边缘掠过。道路两侧各25米的防沙林,将黄沙牢牢的锁住。格尔木市林业站站长贾青松告诉我,20多年前,这里并没有树,只要一刮风,道路就会被黄沙掩埋。不但影响行车安全,还要动用大量人力清理。而如今,以格尔木为中心,公路防护林已经覆盖青藏公路沿线有50多公里。
青藏公路两侧防护林有效固沙
从格尔木诞生之初,植树就是格尔木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儿,贾青松是第三代格尔木林业人,在这里种树有多难,他的体会最深。
那个时候,很多职工回家探亲返回时,都会带上一捆插条,背回格尔木试验种植,青杨和旱柳是最容易的成活的树种,也是现在格尔木最常见的树。
记者在青藏公路旁的防护林内采访
在格尔木,流传着一句话“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娃娃难!”足见在这里种树的不易。60多年来,格尔木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戈壁荒滩上植树造林,今天的格尔木市已经被4万多亩林地环绕。有了农田防护林、城市防护林组成的森林防护体系,居住环境变好了,格尔木人也干起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在戈壁滩上种植的人参果
在贾青松的指引下,我从青藏公路的一个岔道口离开主路,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之间,找到了一个由60座现代化温室大棚组成的种植基地。
这里种植着韭菜、菜花、西红柿、小西红柿、黄桃、油桃、毛桃、苹果、人参果、火龙果等十六、七个品种的蔬菜、瓜果。大棚外骄阳似火,而大棚内绿意盎然、瓜果飘香。
温室大棚内瓜果飘香
这个种植基地的主人,是在格尔木生活了20多年的王波。王波告诉我,要在戈壁滩上种树已经十分不易,要种活水果更是难上加难,没有金刚钻,还真的很难做到。
王波看到自己果园结出的果实十分开心
王波拿出手机,向我展示了格尔木农业信息站为他安装的农业物联网系统,通过互联网,他可以实时了解温室的状态,用手机就可以对大棚进行温度调节。除了采摘、浇水,一个人就可以对所有安装了这一系统的大棚进行管理。
现代物联网系统可以对温室大棚实时监控
我在王波的种植基地采访的这一天,他的基地采摘了斤菜瓜、斤韭菜、斤菜花、多斤西红柿,运到位于市区的批发市场后,不到半个小时,这些菜就被零售商抢购一空,分销到格尔木的各个市场。因为口感好,一部分水果还远销省外。
王波种植的蔬菜瓜果一拉倒市场就被抢购一空
从戈壁荒滩到瓜果飘香,今天格尔木依靠坚持不懈的绿化和农业技术开发,市场上的蔬菜水果有将近一半都是自己生产。给纳赤台兵站以及青藏公路沿线各个兵站运送的蔬菜、水果,有很多都是格尔木自己生产的。
格尔木,一座因路而生,因路而兴的城市
昔日格尔木
青藏公路通车后,往来物资在格尔木转运,人员在这里休憩,这里成为作用重要的中转站。当时每年85%的进藏物资和90%以上的出藏物资都要从格尔木中转。而格尔木就是各类人员、物资进出西藏的中转站、旱码头。
年格尔木汽车运输站一角
今天格尔木物流园区内密集排列的货运卡车
伴随着人员物资的往来,格尔木的各类设施建设日臻完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程度不断提升。历经60多年的发展,慕生忠插下铁锨的隔壁荒滩已经成为常住人口超过30万,年生产总值超亿的现代城市,昔日的“旱码头”已经形成了包含公路、铁路、民航和管道等多种要素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在格尔木的南部汇合后并驾齐驱奔向西藏
今天的格尔木,正在成为连接新疆、甘肃、西藏、四川、青海的西部物流枢纽。格尔木到敦煌、库尔勒的铁路项目正在加紧实施,今后物资可以通过铁路直接运抵西亚、地中海和黑海地区。天路开始的地方已经张开怀抱迎接世界……
今日格尔木(格尔木台提供)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从今天开始,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多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程现场、科研院所……蹲点调研,充分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新征程上人民的奋斗精神。
往期回顾:
中共“进京赶考”的起点如今什么样?
足迹
中共“立规矩”的地方今天怎样执行规矩?
足迹
解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进京瘦身三次走了17天,如今……
足迹
北斗导航+无人机+...这可能是你见过的最接地气的用法了
足迹
马背上建校,如今同层换教室要走8分钟,这是什么“神仙”学校?
足迹
全国人民用的铅笔,5支里有3支来自“光腚屯”
足迹
太美了!这梯田不是江南,是“中国薯都”
足迹
让肿瘤消除,让土豆增产……核技术竟然还能干这些
足迹
记者进入核反应堆厂房,迷路了……
足迹
一堂课:涨知识、超有趣、还能扶贫!想来试试吗?
足迹
河南兰考的红薯,北上广卖到几十块一斤竟然还供不应求
足迹
“蔡家崖”专列带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为红色旅游“爆款”?
足迹
这个“与世隔绝”的古老神秘民族,就这样“一步跨千年”足迹
从原始社会直接走来的他们,把一切最好的都给了孩子
足迹
这个巨坑有32个故宫大!当年曾被印上人民币,如今……|足迹这个地方名叫海子,比海子的诗还要美……
足迹
假期过半,再不来这里看看就等八月吧
足迹
你知道“西海固”吧,有没有想过去那里看山花?
足迹
这个作家柳青曾经住了14年的村庄,如今正在“二次创业”足迹那个传奇的大陈岛,如今成了大黄鱼“咕咕”叫的网红打卡地
足迹车厘子吃到饱,出门就逛免税店,郑州+卢森堡这条空中丝路有多牛?
足迹从90分钟到3分钟,他们如何与地震波赛跑?
足迹
如果没有它,珠三角会多出50座大型火电厂
足迹
记者跟喜提热搜的“风餐兄弟”走了一圈,差点哭了足迹守卫三峡大坝,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足迹这里美到窒息,为何慕名来旅游的人却难以久留?
足迹
见面在机场,庆功吃包子,都有“强迫症”……他们的产品却全球都看好
足迹
沂蒙老区的“逆袭”: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足迹
不仅“半条被子”能留住游客,这里吸引人的还有更多
足迹
这支部队组建27天就参加抗美援朝,如今……
足迹
每天多营业6分钟,这里的便民之门开了几十年
足迹
从前慢,是路途远;如今慢,只因我心里放着你
足迹
神秘港口、神奇列车、神圣职责,这里是……
足迹
主创人员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高岩
审稿:李谦
记者:葛修远
新媒体:柴婧、夏文、于子敬(见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